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的目标,并明确要求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和治理增效。
近年来,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文旅产业成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热点领域。依托庞大的市场需求,挖掘城市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旅游魅力,既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必然选择,更是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的内在需要。
准确理解文化旅游 赋能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
文化旅游赋能城市更新的内在逻辑体现在价值挖掘、功能重构、产业带动、社会认同和协同治理等多个层面。
就价值挖掘而言,日趋旺盛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促使城市重新审视和发掘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将传统技艺、地方知识、历史遗产等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并避免同质化。
就功能重构而言,文旅更新可为老旧空间的功能置换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废弃的工厂车间化身为创意园区,传统的历史街区活化为文化街区,闲置的公共设施转型为博物馆,在为游客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同时,也实现了城市空间的功能重构。
就产业带动而言,文化旅游产业不仅涉及创意设计、演艺娱乐、特色餐饮、精品民宿、文创零售等诸多行业,而且能够带动装备制造、工业生产、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文化旅游业通过消费驱动-产业成型-集群发展的方式,推动城市空间功能重塑、产业优化和经济增值。
在社会认同方面,文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可显著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不仅吸引更多人才、投资和外来游客,而且显著增强居民的地方认同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协同治理方面,不管是文旅更新项目还是目的地管理,都需要政府、企业、居民乃至创业者、艺术家等多元主体相互协作,从而提升城市的现代治理水平。
积极探索文化旅游 赋能城市更新的实践路径
从本质上看,文化旅游赋能城市更新就是以文化价值为内核、以空间重塑为载体、以经济活力为支撑、以社会和谐为根本的价值再创。其核心在于,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造性转化,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提供具有独特性的文化体验,从而实现城市特色化发展。
实践中,文化旅游赋能城市更新的路径很多,既有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也有工业遗址的转型改造,既有传统街区商圈的更新迭代,也有数字化体验项目的创意叠加。在这方面,已有不少城市做出了积极探索。
杭州在推动城市更新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积极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与有机利用,以老旧街巷“微改造、精提升”为抓手,通过设施、功能、文化嵌入,保留城镇底蕴,赋予老街新生。苏州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持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建成一批现代化公共文化设施和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百馆之城。
北京首钢园将巨大的工业废弃地建设为集冬奥赛事、科技研发、文化娱乐、体育休闲于一体的城市复兴新地标。上海平江路采取微更新模式,在保护历史格局、修缮古建的同时,严格控制商业开发力度,鼓励原有居民留守,引入文创小店、评弹茶馆等与街区气质相符的业态,实现保护、生活与旅游的平衡。广州永庆坊在微改造中保留了街巷肌理和部分原有居民,引入文创、民宿等业态并设置非遗工作室、社区书店等公共空间,在引入新功能的同时延续社区网络。
西安大唐不夜城挖掘盛唐文化,通过现代设计语言打造雕塑、灯光、演艺、文创消费等沉浸式体验场景,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巨大的旅游吸引力。成都望平坊采用“修旧如旧”手法修复建筑、引入非遗工坊和打造AR非遗地图活化历史街区等方式,形成老城区与新消费相融合的复合空间,在更新中延续城市肌理与历史文脉。厦门沙坡尾艺术西区保留渔民宿舍原貌并改造为艺术家工作室和社区食堂,为居民、游客、艺术家提供友好互动空间。
景德镇将废弃瓷厂改造为以陶瓷文化为核心的艺术文创街区,保留窑炉、厂房、烟囱等工业遗产并改建为美术馆、博物馆、工作室、双创基地和商业街区,不仅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更吸引全球的“景漂”艺术家和创业者,借助文化旅游推动产业复兴和城市转型。
全面提升文化旅游 赋能城市更新的综合成效
作为城市生命体的新陈代谢过程,城市更新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全面提升文化旅游赋能城市更新的综合成效,就要始终坚持以文化为魂、以空间为体、以产业为用、以治理为基、以科技为翼。
要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激活内涵,通过空间优化提升体验,通过产业融合扩大效益,通过治理协同保障公平,通过科技赋能增强韧性。要将文化作为核心资本,在系统挖掘、梳理、评估和整合城市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创意设计、科技手段和业态植入,将其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产品和服务。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神,避免将历史文化简单理解为仿古建筑,或是盲目复制其他地方的成功案例,从而导致“千街一面”,形成新的同质化竞争。
要倡导渐进式、小尺度、微改造的更新模式,保护原有街巷肌理、建筑风貌和社区网络,植入与街区文脉相契合的新业态、新功能,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要坚持适度开发原则,在历史街区、文化保护区核心区域,限定商业开发的总量和密度,避免过度商业化。要充分利用胡同街巷、社区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更新提升契机,构建富有城市特色的文旅体验场景。
要满足游客体验当地生活方式、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的需求,同时尊重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在服务设施、活动空间、消费项目等方面实现主客之间“适度混合”与“必要分离”。要鼓励原有居民、社区组织参与文化传承,通过举办民俗节庆、开办非遗工坊、支持社区艺术创作等方式,使文化更新源于社区、惠于社区,形成文化内生滋养的良性循环。要发挥移动艺术馆、微型剧场、街巷博物馆、文化驿站等的作用,举办文化沙龙、艺术展览、创意市集等活动,让市民游客共享城市文化休闲空间。
要积极推动文化、旅游、商业、创意等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深挖地方文化内涵,创新文旅消费空间。要探索政府引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的城市更新模式,鼓励以市场化方式推动老旧厂区更新改造。要对珍贵的历史建筑、文物、非遗技艺进行高精度数字化采集与存档,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要推动数字文化多元主体加入城市文化建设,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升级文旅消费场景,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新空间、新场景,发展文旅消费新业态。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