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病理影像化”新理论重构心血管诊疗范式
2025-09-30 来源:经济参考网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赵世华团队提出的“病理影像化”理论打破传统诊断桎梏,让“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肌病变在磁共振影像中“纤毫毕现”。

心肌纤维化是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力衰竭等重大心血管疾病的走向终末期的共同病理改变。长期以来,其诊断依赖心内膜心肌活检,用一根经导管细针穿刺心脏,这种方式仅能获取米粒大小的局部组织,不仅存在出血、穿孔等高风险,更因取样局限性难以反映整体病变,因此无法在临床广泛应用。

“病理影像化”创新理论——通过心脏磁共振(CMR)等无创影像技术,直接“看见”心肌的微观病理改变,将传统依赖病理活检的诊断模式,转变为基于影像特征的精准判断。这一创新理论,打通了影像与病理之间的认知壁垒,显著提升了心血管疾病的精准诊疗水平。

为实现“影像病理”目标,赵世华团队深耕磁共振多模态成像技术数十年。从1989年起,即围绕心脏组织病理特征,逐一攻克复杂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精准捕捉心肌纤维化、水肿、微循环障碍等微观结构变化;建立了“在体病理特征评估体系”,实现无创影像不仅能“看到”病理,更能“读懂”病理。

通过磁共振无创表征心肌病理,使复杂心肌病变诊断准确率从传统的37%提升至92%。基于此,赵世华牵头制定四项专家共识,推动“病理影像化”成为心血管疾病诊断的新范式,并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

据了解,近年来,赵世华团队在国际期刊发表130余篇SCI论文,连续4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目前其团队横跨医学影像、生物工程、人工智能与临床医学。一年前首次开发出心脏磁共振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工具,实现了心脏病的智能、高效、快速诊断,是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中国人主导的第一个心血管磁共振智能诊断模型。(米筱)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