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开幕。本届论坛以“增动能 启新篇 向全球”为主题,共同探讨中国汽车产业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之间的发展路径与政策愿景。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安铁成在致辞中表示,2025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深化新旧动能转换、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他指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产业变革的核心引擎,更是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战略转型的关键抓手,肩负着支撑实体经济升级、融入全球产业体系的重要使命。
产业规模与技术双提升,国际化步伐加快
回顾过去一年我国的汽车产业,安铁成指出,一是规模持续领跑全球,综合实力全面增强。2025年1-8月,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105.1万辆和2112.8万辆,同比增长12.7%和12.6%,继续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960万辆,同比增长36.7%,成为拉动增长的重要力量。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场渗透率提升至68.8%,民族品牌竞争力持续提升。
二是技术创新加速突破,核心能力显著提升。混合固液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显著提升;兆瓦级超充技术落地提速;AI大模型加速上车,上半年具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乘用车新车占比提升到62.1%。
三是产业生态持续完善,发展优势不断巩固。我国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关键零部件“供应圈”正在逐步成型,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已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充电网络;国际化发展模式升级,海外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建设加速,从产品出口向“生态出海”转变。
直面未来挑战,共谋新发展动能
尽管成绩显著,安铁成也指出,中国汽车产业仍面临车规级芯片等技术瓶颈、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不足、国际新型贸易壁垒等多重挑战。
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锻造汽车新质生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把握好“两重”“两新”战略机遇,围绕车载高端芯片、新一代能源动力体系、新型底盘架构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力未来汽车前沿技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技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使用服务等全生命周期的深度应用,以汽车为载体推进底层研究和源头创新,带动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等技术协同突破,破解前沿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汽车技术的迭代革新和跨越式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二是平稳推动汽车新旧动能转换,夯实智能网联发展基础,构建产业发展新篇章。坚持“做优增量”与“盘活存量”双轮驱动,通过技术改造、供应链重塑等推动传统燃油车低碳化转型,加快推进汽车税制改革,逐步健全新能源汽车普及背景下的汽车税收政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与智能座舱、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深度融合,提升车辆辅助驾驶水平,加快L3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健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法规体系,以标准化为纽带,加速前沿技术成果转化,探索智能网联与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融合发展路径,为推动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深化国际化合作水平,促进产业全球化布局进程,塑造产业增效新未来。加强汽车产业国际化研究,精准应对国际环境,为我国汽车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氛围。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标准制定,在智能网联、碳减排等领域提出“中国方案”,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实现等效互认,降低出口认证成本,提升我国在全球汽车治理中的贡献度;优化国际合作布局,支持头部企业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通过“技术授权+联合研发”模式向海外输出创新技术,深度融入当地创新生态,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实现“本地化生产、本地化研发、本地化服务”。
安铁成表示,中汽中心将继续强化三方面服务:一是深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设攻关平台;二是加快智能网联、绿色低碳等领域标准制定,推动国际标准协同;三是完善汽车全价值链服务体系,提升智库支撑和技术供给能力。
本届论坛将设置3场全体会议、6场生态专场和8场专题论坛,聚焦硬科技攻关、“十五五”产业政策、全球化布局等热点议题,发布多项智库成果,推动务实交流与共识凝聚。(李子莘、王晓英、李紫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