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的风和光,点亮上合组织天津峰会。
8月31日至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举行。峰会前夕,在天津市绿电绿证服务中心协助下,上合组织天津峰会场馆方与天津本地新能源企业完成绿电交易,使上合组织峰会首次实现场馆100%绿色用能。
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发展是上合组织国家的共识。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多年来,“绿色”已成为上合组织合作的亮点。政策对话、技术交流、信息共享、能力建设……生态环保合作为上合组织注入绿色发展动能,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立柱架梁 绿色议程走深走实
“中方将成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能源、绿色产业、数字经济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并在未来五年同上海合作组织其他成员国一道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和‘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9月1日,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中方宣布支持上合组织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合作的新举措。其中,能源转型、绿色产业等领域引人注目。
上合组织自2001年成立以来,持续关注绿色发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理念深度融入各领域合作规划。
2001年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明确鼓励在环保领域开展有效合作;2018年,在中方倡议和推动下签署《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2021年在杜尚别通过《上合组织绿色之带纲要》……上合组织绿色议程不断走深走实。
在2025年上合组织峰会新闻中心生态环境部专场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郭芳表示,中国倡议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声明》等多项成果文件,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025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年”。7月,第六次上合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在天津召开,与会各方签署《第六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环境部长会议联合声明》,并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
上合组织秘书处副秘书长詹内什·凯恩表示,这两份重要文件将促进上合组织各方合作,不仅有助于携手应对环境挑战,更将对全球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携手合作 绿色转型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是最佳的技术合作伙伴,是全球主要的循环处理大国之一。我们与中国合作,以解决本国循环经济领域的问题。”哈萨克斯坦生态和自然资源部副部长曼苏尔·奥舒尔巴耶夫说。
近年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携手,为推动区域绿色转型、应对全球环境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郭芳在吹风会上分享了多个生动案例:
在哈萨克斯坦扎纳塔斯,中企承建的100兆瓦风电项目累计发电超13.7亿千瓦时,满足300万居民用电需求。
在乌兹别克斯坦努库斯,两国科研人员开展的“光伏+棉花水肥一体化”试验项目使产量提高两倍以上,用水量和成本显著下降。
在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当地首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正在建设,建成后将大幅改善人居环境并提供绿色电力。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可再生能源合作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4年底,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23.1亿千瓦,是组织成立之初的14.5倍,约占全球50%。2024年,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4.2亿千瓦,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72%,其中中国贡献超3.7亿千瓦。
“绿色发展理念在上合组织地区深入人心,各国均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应对气候变化及可再生能源发展计划。”今年6月上合组织能源部长会议期间,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李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上合组织国家可再生能源合作迎来发展新机遇。
应对挑战 生态治理守护共同家园
上合组织国家山水相依,在防治土地退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领域面临共同挑战。近年来,各国以多边、双边合作形式共克难题。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的野生东北虎由27只增至70只、东北豹由42只增至80只,野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通过动物通道在两国间自由穿行……最新统计数据展现了中俄两国在跨界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显著成效。
2019年,中国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与俄罗斯豹地国家公园实现互访,正式建立虎豹跨国界保护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俄双方联合监测、共享数据、交流经验,形成跨境保护协同效应。
在斯里兰卡,中国科学院与斯里兰卡供水部、佩拉德尼亚大学合作建立中斯水技术研究与示范联合中心,为控制涉水疾病提供水质净化技术方案与工程示范,让当地百姓喝上了“放心水”。
“当地百姓最信任的就是中国科学家,很多人一见到他们就鞠躬致谢。许多患肾病的村民说,因为中国科学家的帮助,自己已多年无需再去医院。”中斯水中心培养的博士生蒂图斯·库雷说。
在中哈边境,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中哈环保合作委员会框架下,共同推动水质保护、大气污染监测及绿色技术合作。双方努力下,伊犁河、霍尔果斯河等5条主要跨界河流水质稳中向好,赢得两国边境人民普遍赞誉。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郭芳表示,中方愿与各方积极分享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技术与经验,与成员国开展务实合作,为实现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治理注入坚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