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部门联合推出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引发市场对于贷款投向变化的关注。多家券商研究机构分析称,贴息政策落地有望快速改善消费贷与经营贷的新增势头,撬动银行零售信贷增长。
8月12日,《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分别从供需两端提振消费。根据方案,消费贷、经营贷贴息比例均为1%,贴息资金均由财政负担,经办机构主要是国有大行、股份行,后续有望视情况扩大支持范围和经办机构范围。
“经营贷和消费贷是当前居民信贷的重要增量来源。”广发证券银行分析师倪军、林虎在最新发布的研报中指出,增量上,消费贷与经营贷增量均同比有所下降,或为财政贴息政策出台驱动因素之一。从消费贷来看,2024年消费贷增量占住户贷款增量37%,2025上半年同比增量有所回落。2015年至2024年10年期间(除2022年),消费贷年度增量均在1万亿元以上,其中,2023年、2024年消费贷增量占住户贷款总增量比例均在37%左右,是居民信贷增长的重要支撑。而进入2025年,上半年消费贷累计增加额为1950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少增178亿元,同比2023年上半年少增5221亿元,预计当前消费贷财政贴息政策落地,叠加下半年消费旺季,消费贷增量有望同比回升。
再看经营贷,2024年经营贷增量占住户贷款增量59%,2025上半年同比增量明显回落。2023年至2024年,经营贷增量占比多数季度处于70%至85%区间,2024年二季度末更超过100%。而进入2025年,上半年经营贷累计增加额为9238亿元,同比2024年上半年少增7162亿元,同比2023年上半年少增13762亿元,尽管仍是扩张主力,但与前两年的高增量相比已出现明显放缓。
广发证券研究表示,两项贴息政策带来“真金白银”的支持,有望在不损害银行净息差的情况下,降低居民消费和服务业经营的融资成本,实现稳金融与促消费的双赢格局。短期看,两项贴息政策有望快速改善消费贷与经营贷的新增势头。消费贷方面,贴息叠加下半年暑期与国庆假期的服务消费旺季,将推动旅游、教育培训、文化娱乐等非耐用品消费贷款需求上升;经营贷方面,资金成本下降有助于服务业企业补充流动性和扩大经营规模,特别是小微企业与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需求有望回暖。长期看,若政策能有效激发居民消费,畅通实体经济循环,预计政策期限将有所延长。
“个人消费贷和服务业经营贷贴息落地,有望撬动银行零售信贷增长。”中国银河证券分析师张一纬认为,国有大行、股份行零售信贷增长有望受益。光大证券银行团队也表示,消费贷投放偏弱,个人消费贷支持性政策有助于提升增长稳定性。现阶段居民就业、收入等长周期变量仍待改善,整体加杠杆能力、意愿偏低。国有大行、股份行新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利率约在3%至4%,本次贴息利率1%,能够较明显降低居民端融资成本。补贴后,优质客户消费贷实际融资利率将落于3%以内,低利率或提振消费贷需求。经营贷则是近年居民信用扩张的重要支撑,但上半年累计增量不及去年同期,本次经营贷财政贴息1%,可最高补贴1万元,此举能够明显降低户均贷款规模较小的主体(100万元以内)的利息负担。
具体来看,贴息政策可以撬动多少消费贷和经营贷?广发证券研究认为,根据测算,预计在中性假设下两项贷款年度增量约3万亿元、同比多增约6000亿元。其中,预计贷款贴息政策实施后18家国有大行、股份行消费贷年度增量11118亿元,同比多增3200亿元;经营贷年度增量19214亿元,同比多增2735亿元。两项贷款合计同比多增约6000亿元,同比增速提升3.4个百分点至17.4%。其中,6家国有大行消费贷、经营贷分别同比多增1464亿元、661亿元;12家股份行消费贷、经营贷分别同比多增1736亿元、2073亿元。
华创证券研究团队针对财政贴息对于消费贷的撬动空间进行测算,认为与信贷的利率弹性有关。该机构表示,根据公开数据,2008年至2019年中国信贷需求对利率的弹性大约在-0.68。在权益市场回暖的情况下,市场偏好有所提升,假设当前信贷利率弹性为-0.68,当前消费贷存量约为10万亿元,则预计将额外提振消费贷680亿元,占中国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