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电”暖黄河源:从点亮生活到照亮生命
2025-08-27 记者 汪伟 解统强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19年,随着电网触角伸向黄河源头的每一户牧民,这里的牧民对治病求医的渴求也在电网汇聚。为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电力医院重点科室专家连续在这里开展医疗帮扶。今年8月,医院专家第七次踏上这片高寒缺氧的土地,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人民医院开启义诊。

  黄河源头,这里的电力人从点亮牧民的生活,到照亮他们的生命。每一名参加义诊的医生都被那声“瓜真切”(藏语,谢谢)感动着。

  “在这里,你会不自觉放下脑袋里的盘算。想到的更多是责任,付出后收获的是真切的满足。”国家电网果洛供电公司副总经理田超说。

  义诊就缘起于这样的逻辑。

  玛多,藏语意为“黄河源头”,在这片足有4个上海市大小的县域内,人口刚刚超过1.4万。他们中大部分散居在广袤的草原,长期过着传统的游牧生活。

  “从企业经营角度看,送电就是赔本买卖。”田超举例说,2021年,为满足玛多县花石峡镇维日埂村147户村民的用电需求,电网升级改造投入526万元。“不算日常维护投入,仅靠电费回收投资至少需要20年。”

  但每一名在这里工作的人都知道,这笔账不能这么算。

  田超出生在陕西,2007年毕业后到果洛州的电力部门工作,2017年作为国家电网派驻玛多县第一批工作人员的领队进驻这里。

  他清晰记得,那时当地百姓还不会用电。按照规定,安装入户后的电力设施不归电网负责,然而刚通电不久的牧民不懂电、不会用电,电灯泡烧坏、电视机出现“雪花点”都会找电力部门。

  这让田超明白,在这里工作责任不能分那么清。工作队一户户走,维护电网的同时,普及用电知识。从2017年到2024年,玛多县全县年用电量从约800万千瓦时跃升至1.45亿千瓦时,当地用电量增长了约18倍。

  高原牧区的生活就此点亮。如今,几乎每户牧民家都通了电,一些偏远牧户也在电网人员帮助下,架设起光伏板自发自用。

  为牧民通电是电网的责任,而随着电网通达,服务下沉,电网工作人员也了解到群众对求医治病的渴求——

  玛多当地高寒缺氧,很多人饱受高原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困扰,但这里医疗资源匮乏,全县仅有一所县级医院,21名医护人员需服务1.45万人口,年就诊量近1.8万人次,不具备手术诊疗条件,牧民群众治疗疑难杂症常需辗转十余天赴外地医院就诊。

  为此,北京电力医院从2019年开始,每年都会定期组织专家团队携带设备药品开展集中义诊和上门诊疗,让牧民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在玛多县玛查理镇玛拉驿村,年近六旬的恰什杰老人倚门远望。老人心中盘算着:“如果今年义诊的医疗队能来,我就不往玉树跑了。”

  最初,她和老伴巴巴去最远的看病地点就是临近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300多公里的路,坐车要5个小时左右,一路上还要忍受颠簸之苦。

  在驻村书记张国栋提醒下,如今她每年都会前往北京电力医院医疗巡诊点接受专家问诊。

  今年8月6日,医疗巡诊活动如约抵达。在义诊点,北京电力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医师于长岁为恰什杰进行了详细检查,并根据病情开具药方。此后,于长岁还携带针灸工具专程来到恰什杰家中,为她进行针灸治疗以缓解疼痛,并送上常用药品。

  北京电力医院副院长刘新疆说,开展医疗帮扶7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开展义务问诊1635人次,捐赠药品2万余盒、价值44.5万元。国家电网公司还先后投资770余万元在玛多县实施了人工耳蜗植入等13个医疗帮扶项目,这场始于2019年的医疗帮扶行动,让群众看病难、吃药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站在黄河源头眺望,这片离天最近的地方,距离现代医疗服务已不再遥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