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联络大厦4层,“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公共区域,几十把折叠椅摆放在路演厅,投影幕布还展示着“增值税即征即退新政解读”的PPT页面。
“今天是‘企业集中服务日’,上午朝阳区税务所的工作人员来给大家上课。人太多了,临时加的3排塑料凳都不够用。”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运营负责人、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校友会秘书长曹有龙对民生周刊记者说,平台成立1个月以来,始终处于高速运转状态,在服务优化与资源精准对接方面获得了望京街道办事处的全程全力支持,“街道在推着我们往前跑”。
7月8日,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在望京联络大厦正式启动,这是朝阳区首个由政府主导的街道级科技企业孵化平台。
“成立‘新质产业加速器’,既是我们在基层一线践行新发展理念、优化营商环境的实践,更是推动望京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长远之策。”望京街道工委书记闫培文说。
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启动仪式上,望京街道工委书记闫培文致辞。
寻找经济转型突破口
2000年6月28日,北京市朝阳区东北部一块面积为10.36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正式命名为“望京街道”。彼时,这片区域还保留着农田与村落的肌理,蜿蜒的街道上,飞扬的尘土与斑驳的白杨树影交织成素净的画卷。
望京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区域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升级。同年,望京街道迎来韩国侨民入驻的第二波高峰,国际化社区特色日益凸显。随着三星电子、LG等跨国企业亚洲或中国总部的落户,望京街道进一步巩固了作为首都国际人才社区的位置。2006年,摩托罗拉、西门子等跨国企业进驻,推动商业楼宇需求激增,望京街道逐步发展为朝阳区“第二大CBD(中央核心商业区)”,楼宇经济初具规模。
2019年,根据《朝阳分区规划(国土空间规划)(2017年—2035年)》,中关村朝阳园(原电子城)纳入望京版图,区域产业迎来了二次升级。这片曾以摩托罗拉、汽配维修闻名的老牌基地,正式转型为人工智能、数字医疗的创新试验场。
最新数据显示,望京街道企业总数达1.7万家,其中科技企业4000余家。这些科技企业包括“独角兽”企业2家、“小巨人”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84家、“国高新”企业277家。
“今年是望京街道成立25周年。25年里,望京街道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从城乡接合部到国际人才社区的蜕变。”望京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廖丽丽对记者说,如今,面对新质生产力发展引发的产业升级需求与传统产业载体适配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望京经济对国际巨头企业高度依赖性的问题,街道亟须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推动望京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望京街道以总部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呈现出显著特征,街道经济近80%的贡献来源于区域内100家头部企业,这里面包括10家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总部企业受全球经济环境影响导致的业绩波动对于经济的影响,凸显出望京区域经济对跨国公司总部企业的高度依赖性。
“望京街道工委始终在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在稳定外资总部集聚优势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扩大培育内资创新产业;二是在加强中小企业培育的同时,如何探索中小企业新质发展路径。经过调研发现,望京数字经济企业集聚,形成了适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的沃土,这成为望京街道实现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突破口。”廖丽丽说。
“全流程、一站式”服务新质产业企业,保障企业“零阻力成长”
7月8日,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在望京联络大厦正式启动,首批4家优质科技企业正式签约入驻,注册资本近1亿元,成为加速器“首发阵容”。
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深度借鉴“硅巷模式”,以“商务+科技”双轮驱动为核心路径,聚焦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前沿领域,构建“一核三站四驱多元”的“134N”创新体系(即以加速器为核,以专精特新服务站、知识产权赋能站和企业社区服务站三大服务站为支撑,以望京街道、政府部门、校友平台、保障单位四方核心力量为引擎,N个创新主体协同共生),形成“四位一体”(即望京街道、政府部门、校友平台、保障单位)深度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激发区域创新发展活力。
“从萌生初创想法到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正式启动,整个过程仅用了不到50天。”曹有龙说,“校友会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朝阳园管理委员会、望京街道办事处经过多次深入研讨,基于望京区域的独特优势,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高速孵化,推动创新资源高效流转,所以我们将平台命名为‘新质产业加速器’,共同打造更具活力的孵化新生态。”
走进联络大厦4层的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企业社区服务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依次排列的服务台,分别悬挂着“知识产权服务”“法律服务”“金融服务”“税务服务”等标识标牌。墙面上张贴着醒目的《每周服务安排表》,周一到周五分为“楼宇党务服务日”“企业集中服务日”“统计与金融服务日”“税务与市场服务日”以及“人力资源与知识产权服务日”,分别由街道党群办、经济办、区税务所等部门联合办公。
这种“全流程、一站式”的服务模式,有效实现了对新质产业企业的精准赋能,切实保障企业“零阻力成长”。
社区服务站旁边是一个多功能的小型“路演厅”,会不定期举办各类公益讲座。
“望京街道最核心的优势在于汇聚了众多世界知名企业,校友会最核心优势在于汇聚了全国高校专家智力枢纽,两者深度融合,形成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的新引擎。”曹有龙直言,“我们具备邀请跨国企业高管以及国内重点高校专家学者开展公益讲座的独特优势,通过‘路演厅’将国际领先的企业管理经验、行业前沿技术成果‘零距离’传递给企业。只要企业能从这场讲座中获得一点启发,这场讲座就是成功的。”
构建科技企业集聚新生态
“望京新质产业加速器启动后,很多企业来咨询,一个月的时间,我大概面谈了上百家企业管理者。”曹有龙说,中小企业现阶段最关注两个问题,即“能否通过平台获取直接订单”“在经营困难时能否快速获得应急贷款”。
“因为‘小’,更容易受到融资难、抗风险能力差等问题的困扰。我们不能只热衷于做‘锦上添花’的事,而不愿意‘雪中送炭’。街道想方设法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在经营环境方面持续改善,为它们提供足够支持和发展空间。”廖丽丽说,街道给自己的定位是服务者的角色。“我们能做的就是提供更好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改进服务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比如降低租金、税费成本等,然而,要构建科技企业集聚新生态,形成链条式融合发展新生态,需要在“增值”上做文章,包括如何研发新技术、如何转化新产品、如何开拓新市场等,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望京街道常态化开展“企业走访”活动,在曹有龙看来,这是望京街道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实践,同时对望京街道经济结构调整变化将起到积极作用。
“前期街道干部走访了辖区内的头部企业,精准摸排企业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搭建不同类型的场景,吸引全国创新企业入驻,同时我们独有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创新技术也会进入到场景。例如以梅赛德斯—奔驰、西门子等头部车企为主搭建的汽车科技场景,重点吸引智能网联、新能源等领域的创新企业。”曹有龙信心满满。
“国高新”企业—北京百舸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于7月底迁入望京街道联络大厦4层。由于入驻时间紧,打包好的箱子尚未开封。为兼顾办公需求,公司采取白天办公、夜间装修的模式,员工暂时分散在楼层各处的共享空间工作,高管团队亦不例外。
“公司之前的办公场所租约到7月底,是续约还是搬离,管理团队也经过了一番讨论。”高管贺小远对记者说,“在今年链博会举办期间,望京街道办主动对接我们。展会结束后,公司管理团队立即到这边实地考察,经综合评估,最终决定搬迁。”
贺小远坦言,此次搬迁的核心动因在于寻求二次孵化机遇以推动业务转型升级,以及望京街道重商亲商的营商环境支持。
“当公司提出‘从三环搬迁至五环’时,全体同仁一致支持。年轻员工也没有因为通勤时间变长而有所抱怨。”在贺小远看来,“这里既有硅谷的锐气,又有CBD的底气,更有中关村的朝气。”
当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在制度的河床上奔涌,滋养出枝繁叶茂的创新雨林,各类主体在望京街道这块商业沃土上共生共长,创新之果将惠及千家万户。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7期、8月18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