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找准着力点 推动县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5-08-13 作者:金通 杜伟杰 来源:经济参考报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生产力水平和质态关系全局和整体。在全球产业链深度重构、数字技术加速渗透、绿色转型全面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县域经济面临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的挑战,更迎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县域而言绝非简单引入几项高新技术,而是要以“质态革新”为核心,通过科技创新、要素重组和制度变革的系统性突破,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根本跃升。这要求县域必须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在五大维度精准发力、系统推进,即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突破能力、要素创新配置能力、产业链群竞争能力、政策制度适配能力和开放发展协同能力。

  着力提升科技创新突破能力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其通过颠覆性技术革命和系统性范式创新,推动生产力实现质态跃升,其本质是以“0到1”的原始创新打破路径依赖,以“1到N”的扩散效应激活全局生产力系统,最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范式变革。然而,县域科技创新面临一系列挑战:“创新链断层”现象普遍,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脱节;“要素离散化”问题突出,人才、技术持续向大城市外流,导致自主创新能力整体偏弱。需立足实际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找准赛道。

  注重抢位发展与错位发展并行。对于创新基础扎实县域,可在条件成熟领域实施技术抢位,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科技创新“从0到1”的突破。对于基础薄弱县域,应扬长避短,重点做好“从1到100”“从100到N”的文章,将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与场景落地上,通过“场景驱动”,率先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以新技术的产品化、产业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强化创新型企业的培育。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主体,是技术突破的实践主体,直接承担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也是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枢纽。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型企业梯队化培育,构建多层次创新主体生态,搭建“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平台,推动企业通过整合数据、算法等新型要素与传统资源,实现全要素生产率的跃升。

图为青岛市即墨区一家科技纺织企业的工人在智慧纺纱生产线上工作。 新华社发(梁孝鹏 摄)

  着力提升要素创新配置能力

  县域的资源禀赋是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不同县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等禀赋各异,决定了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优势和潜力。新质生产力并非简单的要素数量的增加,它的主要支撑就是数据、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性配置,通过重构传统要素组合、激活新型要素潜能,推动生产力向高效化、智能化、可持续化跃升。

  注重集聚新型要素。科技、人才、数据、知识等新型要素的低边际成本、高渗透性特点,可加速技术扩散与产业融合,同时新型要素的深度应用催生共享制造等新业态,形成“轻资产、高价值”的生产模式,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特别是人才,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资源,县域层面要加快培养满足未来产业发展要求、能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人才梯队,同时关注产业发展各环节需求,着力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供需错位问题。

  强化要素创新性配置。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要素配置方式的变革。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要素与数据、技术、知识等新型要素的创新性组合,构成了生产力跃迁的底层逻辑。要通过技术赋能提升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的利用效率,如数据要素与劳动力结合,可推动技能升级和分工精细化,破解县域经济中“人才质量不优、资源错配”等瓶颈,打破传统要素的刚性约束,释放结构性潜力,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着力提升产业链群竞争能力

  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县域资源有限、空间也有限,不应追求大而全的产业体系建设,应把延链强群作为县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找准符合县域特色优势的产业赛道,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集群,通过链群化创新降低技术扩散成本、强化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县域经济从“规模扩张”向“质效跃升”的转型。

  注重特色优势产业链群培育。根据县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找到现有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的链接点,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县域特色产业链群,加强产业链上下游衔接、左右岸配套,延链成群、集聚发展,通过技术协同、要素整合、生态优化等机制,提升产业链群动态竞争能力。推动产业链群内企业通过协同研发加速技术协同创新,集中资源攻克关键共性技术,为技术突破提供持续动能。同时,通过链群内不同主体数据共享、资源互补实现生产要素的动态匹配,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形成集约化配置模式。

  强化传统产业焕新发展。受发展路径影响,传统产业在当前县域经济中占比仍普遍较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对于县域而言尤为如此。县域要在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同时,更加注重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等革命性技术改造,以链群思维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提质增效、深度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的统筹推进。

  着力提升政策制度适配能力

  新质生产力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和驱动形成的,既需要政府超前规划引导、科学政策支持,也需要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等微观主体不断创新,关键是要通过政策制度创新,加快构建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注重政策精准供给。根据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特点和需求,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系列政策,并建立政策评估和调整机制,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强化制度弹性适配。县域制度创新的核心在于平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动态关系,在动态变化中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和需求。县域层面要把优化营商环境和营造创新生态作为关键任务,聚焦构建与新质生产力适配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制度层面进行创新探索,建立激励相容的动态调节机制,营造更加宽松的制度环境,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对新质生产力的催化效应,引导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快速有序发展。

  着力提升开放发展协同能力

  开放发展对新质生产力具有乘数效应,主要表现在开放发展能够集聚全球技术、人才、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网络、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能够强化内外循环协同效应,优化生产力系统生态,促进新质生产力水平跃升。通过打破行政壁垒与地理限制,促进技术、资本等要素向县域流动,在更大范围链接高端要素与市场,实现区域间规划对接、产业互补与资源共享,提升县域经济整体效能。

  注重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要清晰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加强区域合作,积极融入都市圈、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战略,承接产业转移和辐射带动。通过反向飞地、联合创新体等模式,嵌入都市圈创新链与产业链,实现“借势发展”。通过打造人才飞地、数字口岸等平台,建设要素流动枢纽,促进技术、数据、资本等要素的双向流动。

  强化周边区域协同发展。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协同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协作、资源共享、市场共建等,通过联合招商统筹产业布局避免同质竞争、大型科研设备跨域使用等举措,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作者:金通系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财经大学中国政府监管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教授;杜伟杰系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攻关计划规划重点项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机理与公共政策研究》、浙江省社科规划全国影响力建设智库专项课题《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府监管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