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来自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大二的学生肖宇兰刚结束一场直播,又与同学投入新一轮的忙碌——将直播间下单的商品打包发运。“我们直播间的受众是东盟国家的消费者,直播间下单的商品,我们打包好立刻发到转运仓,很快就能送到国外顾客手中。”
广西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近年来在与东盟职教合作探索中,形成了多种职教国际交流合作模式,受到多方欢迎和认可。随着直播电商、潮玩经济等新业态的蓬勃发展,广西多所职业院校抢抓风口,在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上不断创新路径。
抢抓对外交流风口
肖宇兰是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的大二学生。暑期,她发挥专业特长成为兼职主播,每周用英文面向海外用户直播六天,每次持续2-3小时。“我主攻面向海外受众的潮玩电商直播,近年来中国的玩偶盲盒非常火爆,很受东盟市场欢迎。”肖宇兰说。在学习中,肖宇兰将专业课程学习和直播实践相结合,很快就完成了从学生到网络英文主播角色的转换,如今已能独当一面。
“公司和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开拓潮玩东盟市场线上销售渠道,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基地和实习机会,学校发挥设计创意能力为企业潮玩设计提供创意,形成产教融合‘生态链’。”南宁千城优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营销负责人李志华介绍,双方还建立IP联合开发机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潮玩系列,部分系列潮玩实现了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作的全流程版权控制。
李志华说,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模式,既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校企互利共赢的目标。“近年来热销的潮玩盲盒商品,深受东盟国家消费者欢迎,校企合作半年多来,潮玩线上直播销售额已超600万元。”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林震介绍,该项目是学校2024年推出的校企合作项目,通过与潮玩产品设计师、生产商、TikTok运营商等合作,学生得以将课上所学理论融入实践中。目前项目已经建成16个直播间,不仅提升了学生职业技能与国际视野,也成为推广广西职业教育国际化和本土文创产品出海的重要平台。
肖宇兰正在直播带货。 记者 林凡诗 摄
“职教出海”硕果累累
多年来,广西不断夯实与东盟国家间职业技能教育合作,从2004年起,就先后组织高校赴海外举办了27场“留学广西”国际教育展。至今,广西已建设10个中国—东盟技术创新学院、17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
正在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电力专业深造的柬埔寨留学生林淑清说:“中国在电力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这深深吸引了我。在家人的建议下,我最终选择了这所专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
2024年,印度尼西亚留学生叶正青回到家乡,在印尼的一家中资企业从事翻译工作。2019年,叶正青从印尼来到广西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学习,后又到广西民族大学国际商务专业继续深造。“在中国5年的扎实学习让我对跨境电商和区域市场有了深入了解,现在我能用流利的中文为两国企业架起沟通桥梁,非常骄傲。”
不久前,来自泰国正大管理学院商务汉语专业的柳依依,一毕业就顺利入职泰国的中资企业——泰兴电路有限公司。2024年暑假,柳依依参加了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与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合作进行的“泰语+机电一体化”“中文+机电一体化”中国、泰国学生双向订单培养项目后,又到南通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7个月的跟岗实习。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韦林华介绍,近年来中国企业对东盟人才的培养需求增多,不少东盟国家技能人才到中国学习职业技能的需求也更加旺盛。学校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广西柳工等10家企业合作,协助解决各企业不同的用人需求。
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的先行者,通过建设“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举办国际教育展等方式,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模式的创新发展,让职教海外合作的平台越来越宽广。
近日,来自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的28名教师代表,在广西参加“技能联通东盟:2025衣·食·商师资赋能计划”国际培训班项目并成功通过考试,学员们分别获得缝纫工(四级)、电子商务师(四级)和中式面点师(四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来自文莱的法丽达·莫哈末·陶菲克顺利拿到中式面点师(四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后非常激动,“在中国学习期间我掌握了中式面点制作配方和技术,回到文莱后会将我在中国所学的知识教授给更多的技能人才,帮助他们更好就业。”
在职教出海的推动下,多所职业技能院校进一步深化了与东盟国家在各领域的技能合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国—东盟能源职业教育联盟,与柬埔寨等7个东盟国家开展交流合作;柳州职业技术大学牵头成立了中国—印度尼西亚职业教育产教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已发展至147家;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与泰国两仪糖业集团、泰国孔敬高级农业技术学院、东亚糖业集团四方共建中国—泰国糖业现代工匠学院,为中泰制糖产业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截至目前,广西20多所职业院校协同行业企业走进东盟国家,服务机械制造、纺织、建筑工程等行业企业在海外发展,成立47个海外培训基地,为企业培训技术工人年均超1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