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处置路径更趋多元 券商集合资管转型提速
2025-08-09 记者 罗逸姝 来源:经济参考报

  面对延期转型的“最后期限”,今年以来,券商集合资管产品转型步伐加快,包括中信证券资管、国信证券资管、国投证券资管、信达证券资管等多家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日前均对旗下大集合计划产品进行了处置。总体来看,大集合资管的转型路径包括直接转型为公募基金、移交至控股/参股公募并变更管理人、延期运作后清盘和转为私募资管计划四种。

  潘悦 制图

  7月以来多只集合资管“转公”

  近日,华夏基金发布了《关于中信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旗下9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公募基金的公告》。

  公告显示,中信证券资管已就旗下9只大集合产品变更管理人为华夏基金并变更注册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有关事项的议案分别召开集合计划份额持有人大会,并已于2025年6月24日表决通过了前述议案,持有人大会决议自同日起生效。根据业务实际交接情况与安排,自该公告发布日,即7月22日起,前述中信证券资管旗下9只大集合产品的管理人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大集合产品正式变更为华夏基金旗下公募基金。

  除了上述9只产品,7月11日,华夏基金还发布了《关于中信证券信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为华夏信远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的公告》。

  今年1月,中信证券资管将旗下17只大集合资管产品申请转移给华夏基金管理,今年4月又申请转移了2只。至此,中信证券资管已将旗下全部19只大集合资管产品申请转移给华夏基金。

  今年以来,不少券商集合资管产品“转公”步伐有所加快。此前的7月16日,国信证券资管的一款产品申请变更为鹏华基金的产品。7月15日,国投证券资管的一款产品申请变更为安信基金的产品。

  此外,还有国元证券旗下的国元元赢六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转型为长盛元赢六个月定开债基;东海证券旗下的东海资管海鑫增利3个月定期开放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转型为东海合益3个月定开债基。广发资管智荟广易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变更为广发智荟多元配置六个月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等。

  多元路径转型促进打破刚兑惯性

  2018年底,证监会发布了《证券公司大集合资产管理业务适用操作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正式拉开了券商大集合产品整改的序幕。其核心规定在于,存量大集合资管产品应当在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改造。

  其中,没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在产品完成公募化改造以后,要向证监会提交产品合同变更申请,合同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3年。没有公募牌照的券商,证监会鼓励通过将大集合产品管理人更换为其控股、参股的基金公司并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在完成公募化改造以后,经中国证监会注册,可以按照公募基金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存续运作。

  《指引》发布后的七年时间里,券商大集合资管产品的处置路径呈现多元化特征,具体包括四种,即:持有公募牌照的券商将其直接转型为公募基金、无牌照券商将其移交至控股/参股公募公司并变更管理人、延期运作后清盘、转为私募资管计划。

  今年7月,信达证券资管大集合产品“信达价值精选一年持有期灵活配置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发布了清算报告,成为一例大集合产品选择清盘的案例。报告显示,该集合计划于2025年6月30日存续期届满。存续期届满后,该集合计划将根据《资产管理合同》的约定进入财产清算程序。

  此外,还有部分大集合产品转型私募。今年6月,国投证券发布了《国投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关于旗下参公大集合后续处置方案的公告》。公告称,公司将在旗下参公大集合到期前进行妥当处置。其中,对“安信资管瑞元添利一年持有期债券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的处置方案为转为私募资管计划。据悉,该资管产品成立于2021年5月6日,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

  不过,公募化转型仍是当前大集合产品转型的主流。今年4月,华安证券将旗下两只参公大集合产品分别申请更名为华富安和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华富安康三个月持有期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5月初,广发证券资管申请将旗下5只产品转移至广发基金名下。6月底,国投证券旗下国证资管宣布拟将旗下3只参公大集合产品转移至安信基金管理。

  “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核心在于打破刚兑惯性、重塑行业生态。”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为促进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需差异化竞争、生态协同和稳健监管多维发力。一是持牌券商应聚焦特色赛道(如ESG、REITs),强化主动管理能力;未持牌券商可借力科技赋能,通过“固收+”策略或区域资产证券化弥补短板。二是头部券商可借鉴招商资管、兴证资管模式,以“母子协同”的方式实现客户与资源闭环,形成新生态。三是过渡期需警惕清盘潮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牌照稀缺或成另一挑战

  券商或资管子公司公募牌照的稀缺或成为大集合产品“转公”的另一挑战。

  近日,证监会公布的《证券、基金经营机构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及审核情况公示》显示,广发资管已不在“资产管理机构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资格审批公示”名单中。这也意味着,广发资管历时近两年半的公募牌照申请进程告一段落。据记者初步统计,目前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一共有14家,还有多家机构仍在排队申请。

  实际上,不仅是广发资管,其他未获批的券商资管审批进展同样缓慢,其中仅有国证资管的审批在2024年3月从受理进入审查阶段。另外,自2023年11月兴证资管获批公募牌照后,再无新的券商资管获批。

  天相投顾基金评价中心相关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牌照在券商资管业务转型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助力券商有效解决大集合产品改造问题。整体而言,获得公募基金牌照能够推动券商的资管产品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增强券商资管业务的市场竞争力。

  而从目前来看,尚未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比较主流的处理方案是将大集合产品的管理人变更为券商控股或持股的基金公司并注册为公募基金。

  而对于大集合产品完成“转公”之后券商资管的下一步发展趋势,田利辉表示,未来在完成移交公募产品后,券商资管的管理规模或存在缩水现象,同时公募费率普遍低于资管,收入有所承压。他进一步表示,净值化时代,券商资管需要回归价值创造本质,通过深化投研、优化客户分层、发展买方投顾,才能在公募红海中突围。转型阵痛不可避免,但最终赢家将是那些将“通道中介”升维为“财富管家”的机构。

  而对于投资者而言,田利辉表示,长期来看需关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产品策略趋同化;二是流动性提升但收益模式变化,如高费率的保证金产品转为低费率公募基金;三是管理人变更可能影响服务连续性,需重新适应投顾模式。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