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钛行业高端化转型与资本市场严监管的双重背景下,朝阳金达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钛股份”)的北交所IPO进程引发市场关注。近日,金钛股份收到北交所第二轮审核问询函。这家深耕高端海绵钛领域十余年的企业,因收入真实性、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等问题被监管层连续追问。
首先,北交所的两轮问询都指向了金钛股份收入的真实性问题。首轮问询函显示,金钛股份自2023年度开始与钛谷新材料开展合作,而钛谷新材料终端客户系金钛股份的直接客户宝钛股份(600456.SH)。因此,该公司与宝钛股份的关系由直接销售转为了间接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钛谷新材料将公司产品少量加价后向宝钛股份销售,钛谷新材料对宝钛股份的销售价格一般会略高于金钛股份的销售价格,加价区间一般在5%-10%区间。北交所要求其说明对钛谷新材销售合理性以及对宝钛股份由直接销售转为间接销售的商业合理性。
对此,金钛股份称,钛谷新材料是考虑到自身并无海绵钛生产能力,因此在2023年同金钛股份开始建立合作并采购公司海绵钛向宝钛股份销售。向钛谷新材料销售价格低于直接向宝钛股份销售的价格,主要基于下游客户业务战略布局需要、有利于公司货款回收和资金周转、销售产品类别存在差异这三个原因。
金钛股份在首轮问询函回复中披露,2023年公司对宝钛股份、钛谷新材料的销售数量分别为2719.8吨、1670吨;销售金额分别为1.8亿元、9290万元;2024年,公司对宝钛股份、钛谷新材料的销售数量分别为4244吨、1610吨;销售金额分别为2.24亿元、8045万元。
记者注意到,北交所在第二轮问询中,对上述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的质疑。金钛股份2024年向宝钛股份、钛谷新材料合计销售的海绵钛数量、金额分别上涨33.35%、11.37%,但宝钛股份2024年收入下滑3.9%,其主要从事海绵钛、海绵锆业务的子公司宝钛华神收入更是大幅下滑12.26%。
宝钛股份业绩下滑却又加大购买金钛股份产品的异常现象,引发监管对金钛股份收入核查充分性的质疑。监管要求其说明与钛谷新材料、宝钛股份之间是否存在利益输送或其他利益安排。
与此同时,北交所注意到金钛股份各级别海绵钛销售价格均持续下滑,2025年第一季度发行人营业收入同比下滑13.84%,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28.73%。对此,北交所要求金钛股份结合市场需求、市场竞争格局、可比公司业绩变动、主要原材料价格走势、报告期各期末及期后发行人在手订单及转化率、产能变化等情况,分析是否存在业绩下滑风险,并视情况进行风险揭示。
招股书显示,近年来金钛股份持续购建大额固定资产,包括北园区全流程海绵钛项目、2万吨高端航空航天海绵钛全流程项目等。2022年至2024年,该公司固定资产原值增加8.46亿元,土地使用权增加8179.50万元,2024年末在建工程余额为1.42亿元。
而在上述项目中不乏关联交易,北交所亦对其关联交易的公允性提出质疑。北园区全流程海绵钛项目相关的供应商数量近500家,存在关联方、成立时间短、主要向金钛股份提供服务、规模小、注册资本低、参保人数少等情况;2020年至2023年,金钛股份多次向关联方金达钼业采购土地使用权,均系金达钼业取得后短期内向金钛股份销售;巨翔建筑将其承接的金钛股份的工程项目转包给金钛股份的关联方宏基建筑实施,宏基建筑财务出纳人员王瑶与宏基建筑及其员工、发行人关联方、其他法人主体和自然人存在资金往来。
招股书显示,此次金钛股份IPO拟募资11.83亿元建设的“2万吨高端航空航天海绵钛全流程生产线”,建设周期长达4.5年,于启动后第六年达产。北交所要求其说明本次募投项目与前述2万吨产能建设项目建设工期及进度的差异及合理性。
同时,问询函显示金钛股份现有全流程产线于2021年4月取得项目备案批复,于2023年第二季度达产;2024年累计产能达2.9万吨;机械设备折旧增加金额为1.26亿元。而本次募投项目产能2.2万吨,测算达产后固定资产折旧金额为7155.6万元。北交所要求其进一步说明募投项目达产后的折旧金额与当前全流程产线折旧金额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建设期及达产后资产折旧对经营业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