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从规模扩张向质量升级跃迁
前沿科技重塑生物医药产业生态
2025-07-30 记者 邓婕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AI重构研发效率,到合成生物学变革生产范式,生物医药领域正经历关键跃迁。

  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2025北京会议上,生物医药领域的变革成为嘉宾热议话题。与会专家认为,全球生物医药行业正从“量变积累”转向“质变飞跃”,人工智能、基因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科技正重塑产业生态,而政策协同、国际合作与数据治理成为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

  会议现场披露的数据显示,全球生物医药市场近年来保持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为12.2%,预计到2025年达到5301亿美元。2023年中国生物制药市场规模达6506亿元,同比增长15.09%。

  与此同时,生物医药行业正经历多维度的技术革新,呈现出鲜明的发展趋势,其中AI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最为突出的趋势之一。贝克曼库尔特医学诊断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陈淮表示,以体外诊断试剂为例,以往用传统技术筛选生物标志物大概需要5年的周期,而借助AI技术可缩短至18个月,大幅提升了研发效率。而在癌症疫苗研发领域,AI驱动的技术突破同样显著。

  基因组学与多模态技术的结合则为精准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NGS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和空间组学技术的应用,让个性化诊疗从理念走向现实。细胞疗法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也在持续拓展,CAR-T、TCR-T等免疫疗法在血液肿瘤治疗中成效显著,且正向实体瘤治疗领域延伸;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则在罕见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L.E.K.咨询亚太医疗健康业务合伙人、中国区负责人王景烨表示,精准医学已从概念走向实践,靶向疗法、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等领域的管线和临床试验项目快速增长,为疾病治愈带来可能。据量化分析,2025年至2035年,中国将有1000万名精准医学疗法受益患者人均延长一年生命,同时节约2000多亿元的医疗卫生支出,创造至少十几万个高技能岗位。

  学科交叉融合催生了新型治疗模式。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主任、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会长、北京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马洁强调,生物技术与医药、各学科之间的深度融合是必然趋势。随着AI、大数据的爆发式发展,临床研究也将迎来重要突破,真实世界数据的采集与应用,有望为现有的临床研究提供强大助力。

  新加坡国家工程生物学中心执行主任张旭指出,可编程生物技术为药物设计带来了革命性变化,AI在抗体和蛋白设计、新治疗试剂研发中的整合,让过去难以想象的分子设计成为现实,研发周期也从数年缩短至数月。

  同时,行业重心逐渐向退行性疾病和慢病管理倾斜。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帕金森、老年痴呆等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迎来新突破,血脑屏障的突破为脑部疾病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在快速发展的背后,生物医药行业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政策层面,集采与“拆套餐”新规使中小企业承压,但倒逼出了差异化创新;地缘政治带来供应链的不确定性,也促使企业加速国产化进程。

  支付与监管是制约精准医学发展的两大瓶颈。CAR-T疗法等创新治疗手段价格高昂,如何提高可及性是行业难题。目前,一些企业正探索从自体向异体转化以降低成本,医保与商保的协同也在积极推进中。监管方面,新技术的涌现需要更灵活适配的监管框架,以加快研发成果向临床应用的转化。

  数据质量与隐私保护同样不容忽视。华大集团副总裁、华大基因国际医学事业部负责人李宁表示,数据驱动的研究应以高质量数据为基础,而单一维度的数据价值有限,需从极宏观到极微观层面构建数据体系。

  面对挑战,国际合作成为破局关键。东海证券研报数据显示,2025年1月至5月,中国生物医药领域license-out交易达480亿美元,体现了中国创新成果的国际认可度。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是产品接轨国际的重要途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能为产品“出海”铺平道路。

  专家表示,资金支持方面,需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对原创药的投资,降低对“me too”“me better”药物的依赖;政策层面,应优化监管框架,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审批效率,适应新技术快速迭代的特点。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将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实现“质变”,通过技术共享、标准协同和市场互通,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多患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