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2025年中答卷·一线扫描篇|让创新成果“金点子”变产业发展“金钥匙”
——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观察
2025-07-25 记者 郭倩 姚湜 汪海月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累计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全国共登记技术合同近41万件,成交额超3万亿元,同比增长14.2%……翻看中国经济“半年报”,这些指标印证着科技成果转化正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

  数据背后,是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的生动实践。记者近日在多地采访时了解到,政策端、产业端同频共振,一线企业积极作为,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创新成果“金点子”变产业发展“金钥匙”。

  攻关重点技术 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从车站缓缓驶出,逐级提速,最高试验速度超过450公里/小时!——不久前,CR450动车组列车在武宜高铁进行了正线试验。眼下,参研单位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又跟随列车进行下一步试验。

  “在研制过程中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完全凭借着自主创新在‘无人区’探索。”中车长客副总工程师朱彦说,为了将商业运营时速再提升50公里,在国铁集团主导下,多家参研单位突破了减阻降耗、减振降噪、全要素轻量化系统集成等难题,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创建时速400公里动车组技术体系,实现了理论、技术、装备、标准、管理模式的全面创新。

  创新链的源头活水来自科技创新,今年以来,重点技术攻关产品捷报频传。

  看“天上飞的”——大型水陆两栖灭火飞机AG600取得中国民航局型号合格证与生产许可证,首个自主研制的电动型载人飞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飞。

  看“水里游的”——上半年,第二艘大型邮轮“爱达·花城号”顺利起浮,整体建造进度达78%,国内首制16000标箱(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交付。

  透过中国经济“半年报”,数据彰显出创新驱动发展的强劲脉搏: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分别达到35.5%和16.4%;3D打印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3.1%、36.2%、35.6%……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科技与标准研究所所长程楠说,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的能力不断提升。着眼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持续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培育壮大。

  加速平台建设 畅通成果转化“中间站”

  加快共性技术攻关,让源头创新走出实验室、顺利走向产业化,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中试平台正发挥积极作用,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中间站”。

  AI质检实验室、智慧家居实验室、可调混响实验室……在位于安徽合肥的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研发人员正根据模拟工业产线和应用场景的实时数据反馈,调试相应算法。

  “我们正在将工业声学技术从二维升级到三维,不仅能通过声音检测到设备表面的问题,也能精准探测飞机发动机、轨道交通等设备内部的异常声音,目前已在轨道交通、矿山、电力等多个场景应用。”国家智能语音创新中心测试平台总经理宋若淼说。

  面对持续发展的大模型和人机交互技术,该创新中心还在研发升级人机交互评测机器人,依托300多万条的数据库,评估大模型和人机交互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自去年开始商业化投用以来,这一评测机器人已应用于20多个应用场景,累计带来数千万元的产业化成果。”宋若淼说。

  当前,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在青岛,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瞄准家电芯片、泛终端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开展技术突破,每年研发投入占比超60%;在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22栋高标准中试车间坐落其中,不仅为中试项目提供配套装置条件,还覆盖从技术源引进、工程优化到成果转化的全过程。

  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

  “我们力争在今年底,培育5个以上国家级制造业中试平台。”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说,下一步将以提升中试能力赋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目标,抓好行业布局、服务效能、成果转化三方面工作,其中将发布高水平中试平台目录和公共服务资源清单,加快中试资源开放共享;多渠道支持中试平台建设发展,加快科技成果工程化突破和产业化应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破解科技市场“两张皮”

  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主动走到充电站前,双臂弯曲拿出嵌入身后的电池块,再将全新的电池安装好,全程最多耗时3分钟……近日优必选公司对外发布了人形机器人自主更换电池的新成果。

  “除此之外,Walker S2还基于市场需求进行了多项技术迭代,包括头部采用纯RGB双目视觉方案,采用了仿生躯体配合第四代灵巧手等,以进一步满足工业场景的落地需要。”优必选首席品牌官谭旻说,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让科技创新成果离市场更近、离产业更近。

  创新链、产业链共融共舞,企业是关键一环。当前,多地多部门积极发力,强化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支持产业链龙头企业提高生态主导力,鼓励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细作,锻造独门绝技。

  目前我国已累计培育科技和创新型中小企业超60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总额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一半以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加速技术突破,还能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升级。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破解科技、市场‘两张皮’的问题,有助于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的通道,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效益。”程楠说。

  她还建议,下一步,一方面要持续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带动作用,支持它们组建任务型、体系化的创新联合体,深化产学研用、大中小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支持它们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拳头”技术和产品,成为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