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理工星”命名仪式23日在青岛理工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现场宣读“青岛理工星”国际命名公报,向学校颁授命名证书和“青岛理工星”运行轨道图,介绍该小行星发现过程,并发布纪念雕塑形象。
“青岛理工星”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于1996年12月22日发现,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其正式编号为11139。这是一颗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的主带小行星,轨道倾角为4.729度,公转周期约为4年。由于小行星命名具有严肃性、唯一性、永久性和国际性,获得小行星命名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崇高荣誉。
作为山东省属高校中首个获得小行星命名的高校,青岛理工大学不断优化学科布局,促进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以及信息科学与数字化技术的交叉融合,着力培育航天测控可视化、数字孪生装备检测与控制、人工智能制造等优势特色学科。
学校依托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特聘专家、青岛理工大学教授赵正旭领衔的复杂网络与可视化创新团队,联合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等单位,共同建立了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作为该领域国内首个产学研联合平台,实验室于2022年12月获批山东省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近年来,实验室先后参与执行载人航天工程神舟系列飞船等50余次重大工程任务,为航天测控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工程保障。(王云霞、何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