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充斥“色情”“霸凌”等内容
警惕不良动画短剧侵蚀未成年人
2025-07-24 记者 吴思思 陈露缘 赵欢 来源:经济参考报

  “雄性每婚配一次,便会在项链上加一颗兽牙。牙越多,代表宠幸过的雌性越多……”这是一条在短视频平台热播的动画短剧开场白。该剧以“一女五兽夫”为噱头,单条播放量已突破三千万。

  暑期孩子触屏时间激增,不少家长反映,一些动画短剧低俗化、暴力化倾向明显。记者调查发现,自去年以来,动画短剧异军突起,其中不少“霸总”“重生”等“爽感”剧本,甚至还暗含色情、暗黑等内容,此类短剧采用动画包装,极易进入未成年人视野,带来不良影响,亟须加强监管力度。

  粗制滥造 多改编自微短剧或网络小说

  “一开始以为在看动画片,结果听到‘圆房’‘宠幸’之类的词。”广西南宁一名5岁孩子的家长王女士向记者反映,暑期孩子在家“刷视频”时间增加,发现孩子刷到了一些看似是动画片,但内容非常“成人化”的视频。“发现的时候孩子已经看了很久,之后还时不时重复里面的台词,还说想再看。”她说。

  记者发现,近年来,在短视频平台出现了大量动画视频,其中一些动画内容具有明确主题,主线、情节连续完整。数据显示,仅在某平台,话题标签#沙雕动画累计播放量高达2681.6亿次,话题标签#虾仁动画的累计播放量也达到428亿次。

  “这类动画短剧大多改编自爆款微短剧剧本或网络小说,创作者只需购买素材包,借助AI工具就能快速制作。有的素材包几十元就能买到,还可以反复利用。但由于制作粗糙,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多是一些博眼球的夸张剧情。”某头部微短剧企业负责人表示,这种轻资产、易操作的制作模式,为更多创作者提供了入局机会,一些公司为了不错过动画短剧的潜在市场,也在尝试将真人短剧动画化。

  记者在多个视频平台搜索发现,一些动画短剧暗含“擦边”等内容,语言低俗。诸如《妻主苏瑶》“一妻多夫”的设定正是动画短剧题材选取的代表,记者观察发现,动画短剧题材多追求新鲜刺激,“重生复仇”“人兽恋爱”等设定屡见不鲜,不少故事推进中常刻意制造冲突。《我每天征服一个美女》是播放量较高的动漫短剧,其中包含大量突出成人身体特征的“擦边”画面以及色情隐喻,同时,“小杂种”“踏马”等低俗词汇也频繁出现在剧情对白中。

  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动画短剧暗含校园霸凌、暗黑、恐怖等倾向。如有的故事反复渲染村民将一名18岁少女丢入万蛇坑产卵的情节,画风诡异恐怖;有的表面是妹妹被校园霸凌后复仇的故事,但其解决方式却是患有精神疾病的哥哥带领病友“以暴制暴”。

  算法围猎 以“类儿童内容”进入推荐池

  多项数据显示,青少年群体是微短剧的重要用户。近年来,为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各平台对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微短剧进行下架。多位受访专家提示,动画短剧披着动画外衣,极易被未成年人“捕捉”。

  “动画片往往被视为儿童友好型产品,但动画短剧背后却是成人导向的叙事。”广西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姚华说,“霸总复仇”“豪门恩怨”的情节通过动画形式包装,巧妙规避了内容审查,“虽然这些动画未明确标注面向儿童,但包装手法降低了识别门槛,一旦进入儿童视野,相关价值风险便会下沉。”

  记者观察到,尽管多数平台设置了“青少年模式”,但一些家长反映,因为界面内容太单调,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有限。令人担忧的是,即便启用该模式,部分动画短剧仍借助“类儿童内容”标签进入算法推荐池。

  广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副教授周英指出,一些短剧团队本来就以“沉迷机制”为导向设计内容,节奏快、反转多,依赖悬念与连载制造持续刺激,“这种快感结构容易诱发心理依赖,孩子若接触此类内容,往往停不下来,极易陷入被动接受、缺乏思辨的沉浸状态。”

  更让人担忧的是,价值观错位的悄然渗透。“一些动画短剧看上去画风清新,实则三观扭曲。”姚华等受访专家表示,当前部分动画短剧在叙事结构和语言表达上不断向成人逻辑靠拢,儿童过早接触诸如“权力”“财富”的话题,不利于健康世界观的塑造。多位受访人士指出,这类动画短剧核心驱动是市场博弈,在缺乏有效内容把关与价值导向的情况下,这些披着童趣外衣的“变种邪典”极易侵蚀儿童的情感生态与认知方式。

  强化监管 合力筑牢青少年成长“防护网”

  受访专家认为,当前微短剧市场正处于精品化和价值引领的转型期,但动画短剧却成为一股“逆流”,存在“画质差”“三观无”等问题。应尽快明确该类短剧监管模式,强化平台责任,并呼吁学校和家长多方协同,共同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

  ——构建分级分类监管体系。根据监管要求,微短剧按总投资额度分类分层进行审核,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下的微短剧,由播出或为其引流、推送的网络视听平台履行内容管理职责。动画短剧制作成本很低,且制作企业多为动画小作坊和个人工作室。记者在短视频平台浏览多部动画短剧发现,大部分并无备案。业内人士透露,不少连载动画因不含有付费、广告植入等商业模式和不连续的故事情节,而处于短剧和短视频之间的模糊地带,给监管带来挑战。周英表示,针对动画短剧应尽快出台更严格的监管细则,加大对低质内容和恶劣商业行为的打击力度。

  ——强化平台责任。内容平台作为传播渠道,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在技术和运营层面建立儿童保护机制。姚华建议,不仅应强制要求创作者标注内容适用年龄,还应在播放前插入如“本剧含成人主题,需家长陪同观看”等提醒。周英认为,当前青少年模式内容单一,吸引力不足,应鼓励优质内容创作,引导平台加强青少年模式功能建设。

  ——加强宣传引导,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受访专家表示,家长是儿童网络内容的“守门人”,应提升数字监护能力,并通过亲子共同观影,引导孩子对优质内容进行讨论。学校则应将“微短剧批判性观看”纳入信息课程,培养媒介批判思维,从根本上构筑未成年人步入网络空间的“防护网”。

(经参调查线索征集邮箱:13810799287@163.com)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