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以来,这项总额达5000亿元的政策工具加速落地。短短两个月内,多地首批贷款项目已经投放。从厦门酒店升级到河南康养社区设施建设,从广西教育机构教学设备更新到海南5A级景区改造,金融活水加速流向住宿餐饮、文体娱乐、教育等服务消费重点领域和养老产业,为提振消费市场与激活银发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专家表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是我国金融支持结构性扩内需的又一项政策创新。当前,商业银行正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但也必须认识到,这两个领域存在盈利模式不成熟、风险分散且难以量化等问题。银行在落实政策导向的同时,应加强风险管控。
多地文旅、教育项目获资金“及时雨”
晒途酒店是位于厦门国际会展中心附近的一家精品酒店。酒店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厦门的会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同步带旺了酒店的客流。他们计划通过贷款进一步升级酒店设施,同时扩大客房规模。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工商银行厦门分行的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运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为酒店提供880万元贷款支持。
“不管是贷款的审批效率,还是产品的政策,包括利率的价格方面,相比之前优惠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有了这笔资金,可以让我们把酒店的经营规模再往上抬一个台阶。”酒店负责人说。
记者从工商银行了解到,该行在文旅、住宿餐饮等领域动作频频,全力推动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落地。例如,山东分行为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某国家5A级名胜古城项目,高效审批近10亿元、投放1.5亿元项目贷款,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苏州分行为某国有文旅企业提供1.4亿元项目贷款,助力企业旅游产品优化;宁波分行为某民营文旅企业提供8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发展提质增效;福建分行为平潭某国有文旅企业提供贷款3000万元,向某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提供225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海南分行为某民营龙头旅游企业提供超260万元贷款支持5A级景区改造,这是海南省首笔旅游领域贷款;江西分行、厦门分行、广西分行先后为当地住宿餐饮企业,提供合计近2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日常运营。
在教育领域,多家银行近期也加快投放,为教育机构提供有力金融支持。例如,工商银行四川分行为成都某学院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100万元,期限1年,用于支持学校教学设备和用具的采购;建设银行贵港分行为某教育机构发放贷款100万元,利率3.6%、期限1年,用于教育机构采购教学用品用具及相关教学设备更新;中国银行山西分行为山西省一所科技学院发放贷款600万元,浦发银行太原分行为太原市一所学校发放贷款400万元,期限均为1年,用于学校日常经营活动。
工行福建分行为世界文化遗产、5A级旅游景区提供金融支持。 (工商银行供图)
撬动金融资源流向养老产业
近年来,在政策引导支持下,金融机构对养老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随着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的推出,进一步有效撬动金融资源流向养老产业。
在北京,工商银行北京分行为某养老产业机构发放4000万元养老产业贷款。该机构目前运营医康养项目30个,管理各类养老床位6200张,累计承接56家培训疗养机构。该笔贷款专项用于支持该机构养老业务发展和健康养老生态体系建设。
在河南,邮储银行新乡市分行主动对接中原农谷康养社区项目,为该项目授信5.5亿元,并发放3600万元养老产业贷款。这笔贷款也是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政策出台后河南省落地的首笔养老产业贷款。贷款资金专项用于支持中原农谷康养社区设施建设,具体包含4栋服务型公寓、1栋护理型公寓、1栋康养服务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
在山东,青岛某智慧养老技术服务公司是中国通用技术集团的智慧医康养板块核心子公司,是一家数智服务与医康养护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企业。交通银行青岛分行在获悉企业融资需求后,主动走访对接,向企业讲解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优惠政策。通过建立授信审批绿色通道,及时落实放款条件,成功为企业发放养老产业贷款1900万元,支持企业进一步增强新一代养老板块信息技术服务能力。
在上海,仅5月就有多笔贷款投向养老产业相关项目。5月20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为上海某养老服务中心发放200万元养老产业普惠贷款,成为新政落地后上海首笔养老产业贷款;5月23日,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某养老服务企业发放贷款500万元,缓解了企业在拓展业务、更新适老化设施时遇到的资金困难;5月30日,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某养老服务集团下属项目公司发放贷款1000万元,用于补充养老机构日常流动性资金,助力其保障服务质量和运营稳定。
有专家指出,养老再贷款能够以低成本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撬动数倍社会资本投入养老产业,形成“金融支持—供给优化—消费扩容”的传导链。
专家建议多维举措加强风控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能精准支持服务消费、养老等领域,有效提振消费市场活力,但相关领域的风险管控仍需重视。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的推出,是我国金融支持结构性扩内需的又一项政策创新。相较于通过传统手段拉动内需的做法,该项工具在机制设计和导向层面呈现诸多创新点。一是通过央行再贷款工具撬动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实现资金“直达实体”。再贷款本质上是一种低成本的政策性融资支持方式,能够以较低利率向商业银行提供中长期流动性,从而引导银行向服务消费、养老等特定领域精准发力,体现出“定向+结构”双重调控效能。二是聚焦特定领域消费支持,服务消费结构转型。此次再贷款重点支持的服务消费领域,普遍具有就业带动强、覆盖人群广等特点,既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也能有效弥补当前耐用消费和房地产类消费增速放缓带来的内需缺口。
“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在消费方面服务消费比重将增加,特别是人口老龄化水平提高,老年人对服务消费需求较高,更需要加大服务消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结合是我国经济发展实际需要,专门针对服务消费和养老领域提出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并且对服务要求的银行贷款给予100%“报销”的方式,更有助于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不过,杜阳也指出,在政策鼓励下,商业银行正加大对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但也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两个领域存在盈利模式不成熟、风险分散且难以量化等问题。若支持不当,易产生信用风险。因此,银行在落实政策导向的同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风险管控:一是完善行业专项授信制度与差异化审慎管理机制。银行应针对养老、托育、家政等具有公益属性与政策引导特征的产业,建立独立的审查标准与信贷模型,既要关注传统的财务数据,也要将运营能力、政策保障、人口结构变化趋势等非财务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实现更具前瞻性的风险识别。二是加强与政府及产业平台的协同共建,降低单体项目风险。部分地区已经探索设立服务消费与养老产业的“银政企”合作机制,有助于增强项目信用,形成风险共担机制,分散单一银行的信贷风险。三是注重场景化产品设计与数字化风控手段结合。针对服务消费需求季节性强、波动性大的特点,银行可开发分期消费贷、服务预付金融工具等,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利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对消费行为、项目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模型,有助于及早识别风险信号,提升贷后管理质量。
娄飞鹏也提醒,服务消费、养老产业都包含较多的细分行业,也有较多的经营主体。面对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银行机构需要选择好细分行业,并且选择细分行业的优质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化原则,采用人工加科技的方式,有效管理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