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涨价容易降价难 中药价格高企引质疑
2025-07-03 记者 邓婕 梁军 来源:经济参考报

  “感冒咳嗽想抓中药,看了价格吓一跳。”这是当下不少患者来中医就医后的切身感受。

  记者调查发现,从酸枣仁到当归,从蝉蜕到白术,一些中药材价格居于历史高位,且即便地头收购价跌了,城里药房价依然稳如泰山。这反映出中药材种植成本增高、流通环节层层溢价、资本囤积居奇等多种痼疾。

  如何给中药材“降虚火”,专家开出“药方”:既要让炒作游资无处遁形,也要疏通产销经脉,建立“从田间到药柜”的直通车道。而这场关乎民生健康的“保价战”,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共同把准药方,才能让药价回归合理区间。

  老病号“吃不起” 无奈寻求替代品

  兰州市民刘先生经常面临失眠的烦恼,一直服用复方枣仁胶囊安神助眠。但这两年他发现,这款中成药的价格翻倍上涨,自己陷入“睡不着”又“吃不起”的困境。

  “2017年复方枣仁胶囊销售价49.9元,现在涨到了80元,有的城市甚至卖到了150元。”兰州市德生堂药店销售员告诉记者,很多常年服药的患者不得不减少用量,或者寻找替代品。

  记者走访甘肃兰州多家药店发现,六味地黄丸、归脾丸等中成药价格普遍上涨,一些品种在短短五年价格翻番。其中,六味地黄丸2020年以前线下售价20元,如今已经涨到了42元。

  一些中草药的药房价涨幅也颇为惊人。白芍、白术在2022年前的价格在每公斤30元至40元,2023年涨到了200元和300元左右。“蝉蜕五年前还每公斤接近600元,两年前价格涨到1000元,目前已高至2000元左右了。”兰州市尚方堂国医馆经营者刘敬阁说。

  近日,来自北京的周女士也向记者讲述了她在就医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过去,她在治疗过敏性鼻炎时选择西医,一次诊疗费用就接近千元,而转向开具中药方子时,花费两三百元就能立竿见影,这让她一度觉得中医药既实惠又有效。然而,近年明显感受到中药费用大涨,她感慨:“如今开具中药的花费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西药。”

  罗中孝是兰州市一名中医师,高价药材令这位老中医经常左右为难。“开方子吧,病人嫌贵不看了;不开吧,病又治不好。”记者采访得知,一些医师会替换相近功效、价格相对便宜的中药,但疗效有可能不尽如人意。“一个极度气虚体弱之人需用到人参,如果替换成有类似功效的党参,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刘敬阁说。

在甘肃陇西县文峰镇一家药材企业,工人在中药材切片生产线上忙碌。资料照片

  种植端“水涨船高” 流通端层层溢价

  甘肃定西是中药材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党参、黄芪等药材,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记者采访了解到,中药材价格过高,主要症结在种植和流通这两端。

  一方面,人工、农资价格齐涨,种植端“水涨船高”。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晋玲说,中药材价格上涨首要原因是药材种植成本明显增高。

  在我国当归主产区岷县,药材种植户陈鹏明介绍,人工劳动力投入、农业生产资料投入上升,种子、种苗、肥料、管理过程成本加大,导致中药材原材料成本增高,种植当归的亩均成本从2000元涨到了3000元。

  此外,极端气候灾害也直接影响药材价格。今年甘肃药材主产区定西出现干旱天气,党参地头价从每公斤70元上涨至110元,当归也较之前每公斤涨了10元。

  另一方面,中成药涨价容易降价难。一株草变成一粒药,需要经过药农、经销商、药企初加工、批发商、中成药企业、零售商等,环节多、链条长,每层都有一定幅度的加价。甘肃佛慈中药材经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建军说,一包草药从田间到药柜,价格翻了几番,老百姓吃的不仅是药,更是层层叠加的溢价。

  不少中药材价格近几年经历了猛涨,2024年以来,虽出现了一定程度回落,但终端成药降价并不明显。

  崔建军介绍,医馆、药房还在消耗此前一轮高价采购的存量,中药材价格回落还有待向治疗末端传导。“中药材有个特点,价格一旦涨上去,就不太容易往下掉。后端中成药价格若想下调,需要一定周期。”他说。

  需要注意的是,“流通环节还有资本运作介入,通过控制市场运作和垄断大宗补益类中药材价格,囤货压价、高价抛售,把药材当成金融产品,也会造成中药材价格异常波动。”晋玲说。

  政策需再加力 促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中国中药协会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曹海禄指出,近年来,国家通过集采、去中间化等举措引导药价回归合理区间,市场正重构统一大市场和可溯源体系。“构建全流程可溯源体系,提升透明度,让炒作游资无处遁形。”他说。

  甘肃中医药大学教授王引权建议,针对种植端成本增加的问题,可推进机械化种植与智能化管理,引入适合中药材种植的小型农用机械,如播种机和采收机,减少人工依赖。推进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借鉴“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土地资源,推动企业主导的规模化种植。

  他建议,在中间流通环节,支持头部医药企业构建“种植基地-饮片厂-医院”的直供体系,从而有效降低流通成本。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针对流通环节的“伪、劣、贵”等乱象作出部署,提出“完善中药材价格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指导企业在大宗中药材产地建设一批储备库”“支持中药企业向中药材产地延伸产业链,健全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等。

  “未来,如果药材价格监管机制建立,将有利于中成药企业提升对药材库存与成本管控能力。”晋玲说,在主产区建立道地药材储备库,可对酸枣仁、当归等常用重点药材实施“丰储欠补”调节,避免药材价格剧烈波动。

  达仁堂有关负责人建议,建立覆盖全国中药全产业链的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机制。构建“产学研用”协同体系,通过标准化培育提升药材品质稳定性,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全产业链溯源平台,从种子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实现数据上链,让下游药企与终端消费者可实时追溯药材来源,消除信息不对称,避免让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

  (经参调查线索征集邮箱:13810799287@163.com)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