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国际金融论坛(IFF)、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与美国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21期全球碳定价会议“克艰求变:企业破局全球变暖之道”在线上召开。来自国际能源署(IEA)、国际商会(ICC)、道达尔能源、隆基绿能等40余家机构与企业的代表围绕“遏制全球变暖的关键障碍与应对路径”展开深度研讨,披露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爆发式增长、绿色氢技术商业化突破等关键进展,同时警示气候临界点风险,呼吁建立全球碳定价协同机制与甲烷减排强制协议。
国际能源署(IEA)可再生能源部主管保罗・弗兰克尔(Paolo Frankl)强调,五大气候临界点已进入 “高危区间”,其中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可能在20-30年内关闭,这将导致北欧气温骤降、全球季风系统紊乱。更严峻的是,当前气候系统中隐藏着约0.5℃的“待释放温升”——当空气污染清理后,硫酸盐气溶胶的冷却效应消失,将加速变暖进程。
“气候紧急状况既是科学问题,更是传播问题。”会议主持人欧洲碳定价工作小组主席埃德蒙·阿尔方戴利指出,尽管全球已有160余个国家签署《全球甲烷承诺》,但公众对减排紧迫性的认知仍滞后于科学数据,需通过政策信号强化市场预期。
峰会宣布下阶段将聚焦甲烷减排,计划借鉴《蒙特利尔议定书》机制,推动全球强制性减排协议。“减少甲烷可在2040年代避免0.3℃温升,是当前最紧迫的’气候刹车’”。
本次会议凸显全球能源转型的多元路径,既要依托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也要正视化石燃料的过渡价值,同时加速绿氢等新兴技术突破。与会者一致认为,唯有政策、市场、技术协同发力,方能在应对气候危机中抢占先机。(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