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百廿复旦 弦歌不辍
2025-05-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别人问我为何选择复旦,我说‘复旦’两个字多美,它是自然规律和人文精神的诗意融合。作为理科生,我常去文科图书馆阅览经典,也常聆听文科大儒的讲座,感受文理交融的魅力!”5月27日,复旦大学举行建校120周年纪念大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教授彭慧胜的一番话,引得会场内响起阵阵掌声。

  《尚书大传·虞夏传》有言:“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寓追求光明、自强不息,“复旦”二字正取自于此。如今,时光走过两个甲子,这所由中国人民间集资、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校,已从8间讲堂、数十名教师,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正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

  纪念大会会场内,金色数字1905与2025分列主席台两侧;会场四周悬挂5条红色横幅,分别书写:“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与时代同步伐,与民族共命运”“教育强国打头阵,自主创新当尖兵”“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爱国,是复旦大学最鲜亮的底色。

  1905年,为捍卫国人办学主权,震旦学生集体签名退学,在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马相伯带领下创办了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复旦的创立,寄托了国人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理想,也熔铸了复旦人自立自强的精神气质。

  谢希德作为新中国首位大学女校长,被誉为“中国半导体之母”。改革开放初期,她前瞻性推动复旦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曾亲撰推荐信,力助师生出国深造。她唯一的要求,是学成归来报效国家,践行“送学生出去、让知识回来”的理念。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数学家谷超豪院士一生中三次转变学术方向,从微分几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数学物理,每一次转型都是因为“国家需要”。为了国家的需要,他一次次探索科学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宽人生的边界。

  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教师钟扬教授,生前长期援藏,在青藏高原克服种种困难,16年跋涉50多万公里,收集4000万颗种子,为国家和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学校坚持每年表彰“钟扬式”好党员、好老师、好团队,使“种子精神”延续弘扬。

  “一代代复旦人秉持‘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赓续红色基因,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为国育才、持续创新,追求卓越、不懈奋斗,方有今日扎根中国大地、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鼎新气象。”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说。

  ——创新,是复旦大学最鲜明的特质。

  从1956年成功研制中国第一台电子模拟计算机,到领衔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复旦师生用“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在基础研究领域树起座座丰碑。周鹏、刘春森团队研制出目前最快的闪存器件“破晓”,加福民团队在全球首创“三合一”微创脑脊接口技术,郁金泰团队发现帕金森全新治疗靶点……今年以来,复旦大学科研成果集中涌现,频频登上国际顶级学术刊物。

  重大科技突破背后是制度创新的支撑和技术硬件方面的前瞻布局。在“大科学”时代,复旦大学构建起“自由探索+有组织科研”双轮驱动生态:建设基础研究特区,设立相辉研究院,为高风险、颠覆性研究提供10年以上长周期支持;推进学敏高等研究院建设,致力于打造世界顶尖的自然科学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机构;与产业界共建联合实验室近90家,让基础研究加快应用、“沿途下蛋”。

  “在校学习期间,母校崇尚探索和创新的精神深深影响了我。”纪念大会上,复旦大学校友、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勇表示,将持之以恒开展人工智能前沿技术的创新和产业应用,把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应用到未来农业等领域,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曾表示,基础研究要聚焦解决知识体系根本问题,要“种好自己的果树”,而不是“光摘别人树上剩下的果子”。纪念大会上,他提出,复旦大学将紧紧抓住未来十年,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关键一跃,“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建设创新型大学,是守正之上的创新,根深叶茂、本固枝荣,老根常新、新芽常青;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始终坚持长期主义;也是有组织的创新,只要党和国家需要,必定举全校之力、全力以赴。”

 ——面向未来,复旦将推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勇为天下先。

  去年以来,复旦大学把相关院系和实体科研机构,包括理科中的工科部分,进行系统重组,构成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计算与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等6个新工科创新学院。六大创新学院今年本科计划招生1088人,同比增长超20%,占复旦全校招生规模的28.5%;将推出5个本硕融通、13个本博融通培养项目,覆盖创新学院近一半本科生,各创新学院内部专业实现完全自由分流。同时,还推出超常规人才培养项目,组建由顶尖科学家担任学术班主任的六大领军人才班。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赵东元看来,颠覆性的技术变革,往往有赖于真正的原始创新,复旦致力于通过强大的基础学科交叉把理科成果工科化,锚定国家需求和产业急需,孕生出新的技术。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大学的责任在于教育,更在于引领。”纪念大会上,校友代表、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表示,在复旦的求学经历让她学会阅读中国典籍和现代汉语,是复旦塑造了今天的自己,“复旦不仅有扎根中华文化与思想传统的根基,也不断启发和影响着世界。”

  巍巍学府,文章焕丽;旦复旦兮,日月光华。

  95年前,复旦大学老校长李登辉在《成功的意义》一文中写道:在许多所谓的成功当中,只有一种成功,真有他的价值。这就是以牺牲、博爱换得的成功,这样的成功,才能万世不朽,可与日月争光。

  金力表示,回望来路,复旦所做之事、所创之新、所图之强,都是为了这一种成功,这就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人类进步。展望新程,复旦还要为这一种成功不懈奋斗,推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向前,向前,向前进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向前,向前,向前进展”! (记者 吴振东)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