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办的2025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在京举行。本届活动以“应用导向与要素协同”为主题,探讨人工智能技术深入教育教学和管理全过程、全环节的新思路、新模式、新场景,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表示,当前,以AI技术为代表的科技进步迅猛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催生了学习方式的改变,更对教育治理、人才培养模式等提出了系统性重构的要求,一场“AI+教育”的变革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扑面而来。“教育+科技”是教育事业发展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必经路径,社会各界要在把握教育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教育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革新,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教育创新形态。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丽指出,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标准化教育的供给模式,教育正经历从“工具性改良”向“结构性变革”的跃迁,加快构建适应数字文明的新型教育供给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精准配置与动态优化迫在眉睫。智能时代的教育科技发展应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加强政产学研用各主体协同创新,以教育供给侧改革助推课堂教学改革,满足人民群众对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需要,让技术的应用与伦理的规范同频共振。
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博士生导师吴昊表示,AI技术正深度融入教育教学,为传统教育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然而,AI在教育场景中应用需避免过度的技术和数据依赖,要重视数据伦理和安全,并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个体成长。AI深刻变革教育范式,教育场景也将成为AI的重要应用场景。教育行业应积极拥抱AI技术,让AI成为师生共同的学习伙伴。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樊磊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能够助力解决基础教育目前正面临的知识传授脱离时代、人才评价观念僵化、优质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信息科技课程是AI教育的基础,要根据课标要求,以AI思想方法渗透课程教学,突出数字素养导向,普及个性化教学。全社会、全行业应积极行动起来,搭建赋能创新平台,营造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良好氛围,以人工智能技术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
北京教育学院信息科技教育学院副院长胡淑均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要以人为本,服务于育人目标和一线教学需求。期待学校与企业能够更加紧密地协同联动,以应用为导向,创设多元学习场景,有机并有效融合人工智能,进一步探索教与学的创新路径。(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