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植绿塔克拉玛干沙漠 激活沙产业潜力
2025-05-27 记者 关俏俏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以来,新疆增绿重点区域——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尤为引人瞩目,各地通过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以及特色沙产业标杆项目建设,进一步拓宽“锁边”防护带宽度,巩固提升“锁边”成效。

  随着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不断深入,新疆总结推广“于田做法”“沙雅经验”等,推动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新能源项目等有机融合,提高防沙治沙综合效能,沙产业各项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图为在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沙产业实验基地,当地群众在种植薏米。记者 丁磊 摄

  沙海掘金 多元共治

  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的沙丘上,58岁的护林员艾力·麦麦提小心翼翼地栽下最后一株玫瑰幼苗。自此,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285公里的“绿色缺口”顺利合龙,标志着全长3046公里的世界最长环沙漠生态屏障正式形成。这一历史性突破的背后,是环塔克拉玛干沙漠县市因地制宜的治沙智慧。

  站在沙丘高处俯瞰,草方格组成的金色棋盘间,红柳、梭梭的新芽正刺破沙层。“过去沙子能埋到房檐,现在风过无沙,枣花香里能数星星。”艾力望着远处的绿洲感慨。这位在沙漠边缘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人,见证了从“沙进人退”到“人沙和谐”的逆袭——全地区41.2万亩沙地被划分到8277户农家,曾经寸草不生的沙包,如今成了肉苁蓉生长的“金窝窝”。

  ——政策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在办公室里,和田地区林草局副局长骆爱科展开一张地图,8277个红点标记着农户承包的沙地:“我们将国有未利用沙地划给村集体,每户承包30-50亩,确权到户,收益归己。”这种“不垒大户,普惠群众”的模式,让防沙治沙从“政府独奏”变为“全民合唱”。于田县农民艾力·司马义承包的50亩沙地,去年仅肉苁蓉就卖了8万元,“现在全家抢着去治沙,比种地划算。”

  政府出台的“沙九条”政策如同磁石,吸引资本向沙漠汇聚。自治区财政每年10亿元专项资金,防沙治沙用地“应保尽保”,矿化度2克/升以上地下水开采不计入指标……这些真金白银的激励,让企业治沙有了底气。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富源农林公司负责人李富源算了笔账:“享受土地租赁金减免50%和税收优惠后,前5年治沙成本降低30%,后续肉苁蓉收益完全覆盖投入。”

  ——科技下沉激活基层智慧。在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盖孜库木乡治沙指挥部,32岁的技术员阿依夏木古丽·吐尔洪正在操作智慧治沙平台。屏幕上,土壤湿度、风速、植被覆盖率等数据实时跳动,200多个监测点织成智能网络。“通过大数据分析,我们能精准调度滴灌系统,节水率提升40%。”她介绍,中国林科院专家团队常驻一线,37项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仅肉苁蓉接种技术改良就使亩产提高25%。

  群众的创造力同样令人惊叹。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农民曹彬在酸枣种植中摸索出“深浅沟交替灌溉”法,将幼苗成活率从65%提升至89%;和田地区墨玉县治沙合作社发明的“芦苇沙障+黏土固沙”组合拳,使流沙固定成本降低60%。这些“土专家”的智慧,正在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向全疆推广。

  科技赋能正在改写治沙规则。和田地区策勒县引进的智能种植机器人,每天可在高温风沙中精准栽种15亩罗布麻,成活率比人工提升27%;阿克苏地区研发的全自动草方格机械,将传统治沙中最耗人力的工序效率提升5倍,成本降低40%。最令人振奋的是苦咸水利用突破——通过光伏电解和膜处理技术,矿化度3克/升的地下水被净化为灌溉用水,每吨处理成本仅2.1元,让沙漠腹地的生态修复成为可能。

  ——利益联结构筑长效机制。在喀什地区麦盖提县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林,26岁的护林员努尔古丽·艾海提每天穿梭于胡杨林间。她的工作不仅是护林,还要记录肉苁蓉生长数据——这片林地采用“政府+企业+农户”管护模式,农户通过护林和林下经济获得双重收入。“每月工资3000元,年底还有肉苁蓉收益分红。”她笑着说:“现在年轻人抢着当护林员,沙漠里有了‘铁饭碗’。”

  寻找沙产业“增长极”

  各地坚持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激励大企业、社会组织、农牧民参与防沙治沙,因地制宜发展罗布麻、肉苁蓉等沙生植物产业,实现防沙治沙可持续发展。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以百万亩特色沙产业标杆为引领,发挥本土特色罗布麻产业优势,构建研发创新、种植、深加工等全产业链。阿克苏地区在特色沙产业上,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规模化种植肉苁蓉、甘草、罗布麻等沙生经济作物28.3万亩,围绕延伸沙产业链条,研发下游保健品、食品、果品等沙产业产品30余种,带动群众发展特色种植,融入治沙工程和生态产业。

  “光伏+治沙+产业”模式也正在沙漠边缘快速复制。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的千万千瓦级光伏治沙标杆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罗布麻,板间养殖骆驼”模式,预计年固沙1.2万吨,带动2000人就业;和田地区民丰县的13万亩生物治沙项目,外围用高立式沙障锁住流沙,内侧种植的胡杨、沙枣已形成10公里宽的防风林带,林下经济区规划了肉苁蓉、黑枸杞等特色种植。

  “没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建设难以持续。”骆爱科说。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全区上下掀起治沙热潮。

  农民艾则孜·买提肉孜从事肉苁蓉种植15年,至今已发展到950亩,还成立了合作社。他所在的奥依托格拉乡塔吾哈孜村有30%的农户都在种植肉苁蓉。塔吾哈孜村村委会也新开垦了150亩沙地,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全民参与防沙治沙,在于田县与沙漠接壤的5个乡镇中已成为一种共识。

  为解决肉苁蓉、玫瑰花产业发展链条短,带动群众增收能力弱的问题,于田县引进新奇康药业、神华科技等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延链补链强链,投资建设了集商品集散、产品加工、价格信息汇集、仓储物流、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于田县道地中药材交易市场。

  于田县肉苁蓉协会会长买吐如则·买吐送说,如今于田县肉苁蓉产量已达到4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5%。在于田县,肉苁蓉、玫瑰花相关合作社已达40余家,培育龙头企业3家,带动就业1万余人,真正实现了沙产业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不仅让沙漠变绿,还能让沙漠“生金”,实现绿富同兴。

  随着沙化土地治理的不断推进,“于田做法”带动沙区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新疆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达184.5万亩,特色沙产业企业达58家,沙生作物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种植、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打造荒漠化防治样板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315国道位于田县境内,东西两端分别横亘着奥依托格拉克绿洲和县城绿洲。两片绿洲有效地阻止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移的“脚步”。在于田县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一座座连绵起伏的沙包已被平整成“梯田”样式,坡面草方格沙障整齐排布“困住”流沙,草方格里,红柳、梭梭等植被长势茂盛。

  于田县林草局局长阿里木江·麦麦提如则说,红柳、梭梭等植被不仅能延长草方格的“寿命”,避免被流沙掩埋,接种肉苁蓉后还能产生经济收入。如此下来,再过几年,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奥依托格拉克绿洲、县城绿洲将连成一片,在于田县范围内筑起一道防沙固沙的绿色长城。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陈亚宁说,通过多年的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以及围绕“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批防沙治沙生态工程的实施,新疆逐步探索新形势下防沙治沙新机制、新模式、新技术,“以点带面、示范推广”全面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形成并推广了柽柳(梭梭)肉苁蓉、无灌溉造林、工程治沙、低覆盖度造林等一批先进实用的治沙模式,在政策机制、技术模式、产业发展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提升了防沙治沙的整体水平。

  发挥沙漠光热资源优势,种植肉苁蓉、沙棘等,沙区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沙区农牧民收入的同时,提振了农民生态建设的信心,有效促进了防沙治沙。

  “3046公里屏障不仅是生态工程,更是发展模式的革命。”陈亚宁介绍,根据规划,新疆将在2030年前新增治理面积3180万亩,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0亿元,形成“光伏治沙-生态农业-沙漠旅游”的产业闭环。

  在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纪念馆,一幅对比照片震撼人心——左边是1986年黄沙漫天的荒原,右边是如今果香四溢的绿洲。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镇,68岁的果农买买提·依明望着枝头的苹果感慨:“30年前这里全是黄沙,现在光我家果园就有80亩,年收入超20万元。”

  从种下第一棵树起,30多年来,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林创造了“戈壁变林海”的奇迹,其中60%是经济林,既能防沙治沙,又结出致富硕果,让柯柯牙荒漠绿化工程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的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世界荒漠绿化的典范。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一场绿色革命正在改写“死亡之海”。当绿色成为发展底色,当产业激活生态价值,沙漠不再是文明的边界,而是孕育希望的摇篮。通过科学治沙与产业创新,新疆正将曾经肆虐的沙丘转化为生态屏障和经济绿洲,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