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以来,已有三只FOF产品进入清算流程,原因均为触及基金合同中的终止条款,即无法满足基金合同中所规定的最低资产净值或最少持有人数量要求。此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FOF产品发布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清算预警。
FOF被称为基金中的基金。实际上,从已清算或发布预警的产品来看,规模仍是制约FOF产品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多数产品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不足0.5亿元。业内人士认为,产品业绩表现、运营资源投入以及投资者理念的转变,都成为FOF市场发展中待解的“痛点”。
潘悦制图
年内7只FOF进入清算程序
5月19日,西部利得基金旗下FOF产品——西部利得季季鸿三个月持有发布了基金合同终止事由并进行基金财产清算的公告。这也是今年以来进入清算流程的第7只FOF产品。
根据西部利得基金公告,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对应日(自然日),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自动终止,基金管理人应及时通知基金托管人,且不得通过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延续基金合同期限。该基金合同生效日为2022年5月17日,而截至三年后的2025年5月17日,该基金出现上述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即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根据基金一季报,该产品截至一季度末的最新规模为0.12亿元。
据悉,进入5月以来,还有两只FOF产品也进入了清算流程,且原因类似,均为触及了基金合同中的终止条款。
根据国投瑞银基金公告,旗下产品国投瑞银积极养老五年持有,其基金合同生效之日起三年后的对应日为2025年5月13日。而截至当日日终,该基金的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触发了《基金合同》的终止情形。随后,该产品于5月14日进入了清算程序。实际上,基金一季报显示,该产品截至一季度末的合计规模仅为0.30亿元。
另一只清盘的FOF产品为中金金选财富6个月持有,其在5月14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5月13日,该基金出现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已触发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基金终止条款。该基金同样于5月14日进入了清算程序。
据Wind统计,截至5月22日记者发稿,年内进入清算流程的FOF产品已有7只,包括契约开放型FOF以及以养老FOF为代表的发起式FOF。其中,有3只已经完成了包括剩余财产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清算流程,彻底退出市场。从清算原因来看,7只FOF产品无一例外皆是触发了基金合同的终止条款,即无法满足基金合同中所规定的最低资产净值或最少持有人数量要求。
这也意味着,部分FOF产品成立初期或达到了较为可观的规模,但在持有期内,规模却逐步下滑,到期后难逃财产清算程序。
FOF产品风险提示频现
除已进入清算流程的产品外,近期还有不少FOF产品因规模“踩红线”而发布清算预警。例如,契约开放型FOF便因不满足50个工作日内资产净值的要求发布了相应风险提示。
5月21日,华宝基金发布了旗下产品华宝积极配置三个月持有FOF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风险提示。这也是月内基金管理人对该产品做出的第2次风险提示。基金合同显示,若连续50个工作日出现基金份额持有人数量不满200人或者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情形的,该基金将直接进入基金财产清算程序,不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
华宝基金在公告中表示,根据目前华宝积极配置三个月持有FOF资产净值的情况,若截至2025年5月29日,出现连续50个工作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5000万元的情形,本基金将依据基金合同进入清算程序。
公开资料显示,华宝积极配置三个月持有FOF成立于2024年4月,基金经理为孙梦祎,募集规模4.54亿元,但根据日前披露的基金一季报,该产品的最新规模仅为0.32亿元,面临规模不达标而触发清盘的风险。
与契约开放型FOF对于50个工作日内资产净值的要求不同,以养老FOF为代表的发起式FOF产品则面临“三年大考”,即在基金合同生效三年后,必须保持资产净值不低于2亿元的规模,否则将因触发合同终止条款而面临清算。
事实上,除已进入清盘程序的国投瑞银积极养老五年持有,以及完成清盘的永赢养老目标2040三年持有外,近期进行清算或发布清算预警的FOF产品,有不少为成立于2022年的养老FOF产品。
5月16日,华夏基金发布了旗下产品华夏均衡养老三年持有可能触发基金合同终止情形的提示性公告,称该基金合同自2022年5月24日起生效,若2025年5月26日基金资产净值低于2亿元,基金合同将自动终止。根据基金一季报,该基金的最新规模为0.13亿元,基金管理人已于5月16日起,暂停办理该基金的申购及定期定额申购业务。
此前的5月9日,上银基金公告称,旗下产品上银恒享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可能存在触发基金合同终止的情形。该基金合同自2022年6月7日生效,三年后的对应日为非工作日,顺延至2025年6月9日。若截至6月9日日终,基金规模低于2亿元,则基金合同自动终止。一季报显示,上银恒享平衡养老目标三年持有的最新规模仅为0.11亿元,相比2亿元的“大考门槛”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距离。
“三年大考”折射规模困境
不难看出,规模成为了制约当前市场FOF产品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市场轮动有所加快,部分FOF产品虽业绩跑赢基准,但规模增长困难,最终清盘。此外,部分FOF产品存在“重首发、轻持营”的问题,一些产品“出道即巅峰”,存续期内规模持续下滑。
华林证券资产管理事业部董事总经理贾志表示,最近几年权益市场整体表现较弱,不少主动偏股产品业绩不佳,遭遇持续赎回成为小微产品直至清盘。其中,业绩是主因,基金管理人实力和代销渠道服务是次因,这是市场化竞争的结果。
与此同时,我国养老FOF发展处于初期阶段,仍存在养老意识、投资范围和制度设计等方面的牵掣。
“转变投资者观念的过程非常耗时。一方面,机构需要给投资者很好的体验,一点一点证明产品是可信赖的;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期望也不宜过高,对于推广初期的失败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富达投资大中华区投资策略及业务资深顾问郑任远表示。
兴证全球基金FOF团队分析称,从基金公司角度出发,FOF业务发展最重要的是提升核心投研能力,进一步完善多资产策略。同时,这类产品也需要提高服务能力,增加和完善创新型产品布局,加强投资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