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间,从产业一线到汽车行业标杆,带领团队突破145项技术难题,创造2000万元经济效益,北汽福田全国劳模王浩名从“修车工”到“造车人”的蜕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跃迁的历程。
刚进北汽福田时,这位从吉林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的科班生选择从车间试车员做起,每天和故障车打交道。2011年夏,福田康瑞即将上市,但中央驻车制动器却一直出现过热的问题。
“当时没有先进的检测工具,只能用手去感知温度。”王浩名介绍,他用自制的调整工具一点点验证调整,历时三个月,经过多次磨合和几十次验证调整,最终调试到了最佳状态。在此期间,他的手被烫起水泡,脸颊因护栏角磕碰缝合8针。“但问题解决后那种满足感,就像解开一道数学大题,特别过瘾。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让我上瘾。”
王浩名常常在车间奋战至凌晨,为解决技术难题,下班后直奔公司图书室钻研专业书籍。三年间,他调试车辆超10000辆,经手车辆故障率近乎为零,成为车辆“疑难杂症”的“终结者”。
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开发出便携式检测设备车载收音检测仪、组织开关检测仪等,把排查验证时间从40分钟/台缩短到2分钟/台,还拿了专利。
今年4月份,以“王浩名”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被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在这里,王浩名琢磨出“五维能力模型”——技术、创新、协作、教学、抗压,像打游戏升级一样培养队员。他在工作室培带的多名徒弟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
王浩名工作室创新构建的培训、竞赛、晋级、激励“四位一体”培养机制,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项目管理深度融合。通过“理论筑基-项目实战-专利转化-价值创造”的进阶体系,累计培养出高技能人才200余人,其中国赛冠军3人,省赛冠军3人,实现了事业部国赛5连贯,省赛3连贯的行业竞赛传奇。
王浩名通过“五维能力模型”和“五级培训模式”,把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必备的能力素质联合院校转化成专业课程,并开展定制化人才培养计划,缩短学生就业适应期,依托“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开展技术攻关与师资互培,提升院校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助力新能源汽车等前沿领域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为职业院校提供了“技术+教育”深度融合的典范,有效推动了技能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人才支撑。
“后来我参与修订国家职业标准时,也充分借鉴了这些案例来制定每个职业技术等级必备的能力素质。”王浩名说,现在职业院校的《汽车电气设备维修》教材里,还有他们团队总结的“五步故障定位法”。
在新能源、智能化技术的推动下,王浩名和他的团队不仅要保证好传统燃油车的优势,还要在新能源、智能网联领域快速突破。他们开发的国六排放预警系统,通过车联网实时监控发动机数据,提前预判故障,2024年减少了三包费用260万元。
王浩名的脑中已经绘制出未来发展的规划路径:进行技术攻坚,主攻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开发《新能源三电系统应用手册》,提升新能源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零部件的成熟度;进行人才复制,充分发挥“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作用,对内持续强化SQE队伍专业技术能力,对外与合作职业院校共建“现代学徒制”,计划每年输送50名“即插即用”型技师;进行行业赋能,正在参与制定《商用装调工》国家职业标准,把福田的“创新工作法”开放给行业。
“过程中,挑战也很大。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就像新课题,我们得边学边干。不过我们团队常说‘问题在哪里,创新就在哪里’。”王浩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