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十年深耕“城”就未来
——中交城投以“城市综合开发+”模式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2025-05-16 记者 班娟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特大型综合服务企业,中交集团紧跟新型城镇化和国家级新区建设国家战略,整合优质资源设立“城市综合开发运营领域专业投资平台”,2015年,中交城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交城投”)应运而生。

  十年风雨兼程,十载春华秋实。用“人民城市”的初心丈量发展高度,以“四好建设”的温度标注民生刻度,凭“产城融合”的深度拓展经济维度……十年来,中交城投先后打造了广州南沙灵山岛尖、南沙国际邮轮母港、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等一批标杆项目,在9省21城落地投资项目超90个,有力推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建设,先后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创新“城市综合开发+”模式

  赋能城市品质提升

  在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实践中,中交城投逐渐形成了“城市综合开发+”发展模式。

  在广东省广州市,中交城投与南沙新区管委会创新合作模式,按照国际化滨海新城的标准建设,将明珠湾灵山岛尖区域打造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目前,灵山岛尖区域已形成金融商务、科技创新、智慧城市综合发展区域,被纳入“未来城市”建设试点。

图为浙江宁波奉化中交未来城。 (资料照片)

  以宽度换高度的超级生态堤,既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又让人能真切感受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海气息。以北斗时空技术、数字孪生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构建了智慧城市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打造了城市“数字大脑”,有效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与公众出行服务质量,成为交通运输部第二批智能驾驶先导应用试点项目、住建部新城建产业与应用示范基地。

  在浙江省宁波市,中交城投为奉化新城区建设提供了“蓝图绘制及实现”一体化服务。按照“一年出形象,三年打基础,五年成规模,十年现新城”的目标,投资建设了城市展览馆、城市会客厅、商业综合体、产业园、生态公园、学校等40个子项目,拓展人民美好生活空间;打造医疗健康、金融科创、智能制造三大产业集群,助力奉化重塑区域地理与经济布局,促进奉化产业转型升级、群众增收致富、人民共同富裕。

  中交城投党委书记、董事长丁仁军介绍,与旧有的城市开发模式相比,中交城投“城市综合开发+”模式内涵更丰富,涵盖从建设到运营的城市底盘、产业、能源、消费、人居五大模块产品;理念更先进,成立未来城市研究中心,将城市的产品与前沿技术同频共振;与地方政府的互动更紧密,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发挥政企双方各自优势,高效运作。

  聚焦美好生活

  着力推进“四好”建设

  “此心安处是吾乡”。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重要时期,中交城投大力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共建美丽城市、共创美好生活。

  中交城投注重对配套、规划、空间、设计等环节的综合考量,深度构建符合美好人居生活的产品力体系,产品曾获评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优秀住宅小区金奖、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金奖等荣誉。坚持科技赋能开发、经营、服务全流程,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探索全屋智能化便捷与美好生活的有机融合,重构人与空间的互动模式,为人民提供更加美好的健康智能人居体验,不断增加特色地产的附加值。

  自觉融入国家“双碳”战略布局,是中交城投央企本色的一个体现。比如在杭州的杭黄未来社区建设,商业装配率均不低于60%,住宅装配率均不低于50%,大幅减少噪声、废气、废物、废水排放等污染;项目住宅及裙房铝窗采用暖边构造及三玻两腔双银中空玻璃,提升建筑保温隔热隔声等性能;建立绿色蓄能式能源站,充分利用蓄冷水池和蓄电池的存储能力,实现谷电峰用,夏季供冷、冬季供暖,为社区提供低碳清洁能源。同时,构建高效便捷的社区风雨连廊、城市公共连廊、地下通道、地下慢行道等内部交通网络,以及连接高铁站、公交站、规划地铁站等外部交通网络,打造绿色未来交通场景。

  城市更新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中交城投采用“增存联动、存量优化、产城融合”组合方式,力争在土地和物业两端之间实现深耕细作,在上海凤溪城中村改造、伦教双智产业园综合开发、深圳龙华国润电器片区城市更新等项目实践中,为地方政府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囊括土地、资金、基础设施、产业、物业、运营服务乃至文化保育等内涵。

在上海凤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中交城投成体系地思考设计全周期开发方案。依托凤溪自然禀赋资源和水网密布的特征,重新设计河道水系及两边景观,打造绿色宜人的“水镇绿链”,并复合多样公共活动空间、教育及公服设施,为区域注入绿色、休闲的滨水景观体验;打造“青东绿心”,即青浦东部的区域级绿心和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高品质的公园,围绕公园绿地规划丰富多彩的城市公共配套服务设施,诸如大型市民活动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科创企业总部等,强化滨水空间,焕新活力生态。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

  激活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产因城而兴,城以产而盛。在新型城镇化浪潮中,“产城融合”作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正逐步成为重塑城市空间格局、激发产业活力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路径。

  中交城投秉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发展理念,发挥“城市综合开发+”产业链优势,通过一二三级联动,强化城市相关规划完善和衔接,将产业、人口、服务、设施等资源统筹考虑,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和需要去提供合适的产品,聚焦“两湾一江”在上海、宁波、杭州、广州、佛山、东莞等城市综合打造了多个产城融合样板,助力国家科技创新、制造业转型升级、专精特新型企业发展。

  比如在广东佛山禅城区,中交城投顺应“工业上楼”的需求,投资建设了中交·城建壹里科创云廊,将其打造成一个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商业服务、政企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社区,实现了一栋厂房可满足不同类型的企业或一家企业不同环节的生产需求,“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一栋楼就是一条产业链”。

  城市的发展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中交城投作为城市发展商,更加注重以长期思维与城市实现长周期、全过程的共同成长。

  例如在上海,中交城投充分发挥中交行业龙头总部集聚、产业资源联动、产业平台优势,加速高能级产业落地,担纲青浦虹桥园一期首发项目运营方。投资建设华新·中交数字智造港,以数字智造为导向,与中国港湾国家示范园-马中关丹产业园建立深入合作,在园区建设期间就引入一家A股主板上市企业,为区域蝶变与产业升级带来强劲动力。

  产城融合发展离不开人的集聚,在产业迭代的浪潮中,中交城投坚持守正创新。一方面,深耕传统产业升级,通过空间重构与要素重组释放存量价值;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培育同样蹄疾步稳。

  以广州黄埔区将军山项目为例,中交城投将一个普通的货物堆场,通过导入十几家企业,并且通过二级开发增加住宅,改变了居住和人文环境,还通过与南网的合作形成产业链生态,再加上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的更新,在政企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成为高端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的样板案例。

  丁仁军说:“在未来的人民城市建设实践中,我们将一如既往地贯彻‘人民城市’理念,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中交方案,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安心、更舒心、更美好。”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