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共育“巴蜀工匠”赋能双城经济圈 川渝携手打造技能人才高地
2025-05-15 来源:经济参考网

五年前,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川渝两地人社部门以“技能人才共育”为纽带,签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战略合作协议》,通过深化技工教育协同、共建技能竞赛平台、创新职业培训模式等举措,区域协作持续“上新”,为区域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深化技工教育协同:打破壁垒,共享职教红利

技工教育是培育“巴蜀工匠”的沃土,五年来,川渝50余所技工院校打破地域界限,在专业共建、产教融合、集团办学等领域深度合作。两地互派教师交流200余人次,联合开展工学一体化改革等研讨超百场,成立成渝双城经济圈技工教育联盟,组建三大产教融合平台,推动汽车、交通等重点领域共建发展。

跨省招生机制的实施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五年来,重庆累计招收四川籍学生2.5万余人,四川招收重庆籍学生4000余人。“这种‘双向流动’不仅能有效缓解区域性技能人才短缺问题,更让两地学子共享优质职教红利。”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此外,川渝合作开发的火锅料理师新工种国家职业标准于2024年成功发布,推动传统技艺走向标准化、国际化。两地还联合指导《AI图像处理》等43个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并率先实现专项职业能力证书信息联网互通,为人才流动扫清障碍。

“‘一证通川渝’,让人才在双城经济圈内就业更便捷;统一评价标准,则让企业招聘川渝技能人才更放心,使人才流动更顺畅。”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共建技能竞赛平台:以赛促学,激发人才活力

2023年3月,首届“巴蜀工匠”杯乡村振兴技术技能大赛在重庆永川举办,57支代表队的551名选手在20个项目中激烈角逐,吸引3.5万人次现场观摩,社会反响热烈。

“刺绣尤其是蜀绣,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12岁因意外高位截瘫的奉节姑娘石胜兰斩获了大赛刺绣项目一等奖。她拜师研习十余年,创办蜀绣培训班,帮助困难家庭和残疾人掌握“指尖技艺”,用一针一线绣出山水生灵,更绣出自立自强的人生图景。

川渝两地以赛促能,持续深化协作,近五年来联合举办全国火锅和小面技能大赛及电力、建筑、汽车维修、川菜等30余场系列行业性技能竞赛,合作越发紧密、赛道越发宽广,累计辐射带动川渝10万余人参赛。

在办赛模式上,两地创新推出“组团跨区域参赛”机制,如重庆组团参加“四川工匠”杯技能大赛,四川派代表队参与中国·重庆职业技能大赛,并通过涪江流域、明月山经济带、“万达开云”等区域协同平台,推动赛事资源互联互通。

创新职业培训模式:精准赋能,引领就业风向

职业培训是稳岗就业的关键抓手,依托2020年7月成立的川渝职业技能培训专家咨询委员会,两地联合开发新职业培训标准、考核规范20余个,举办“马兰花计划”创业师资培训6次,培育147名创业讲师,建立“川渝毗邻地区培训信息发布专区”,发布培训信息531条。

目前,两地已完成川渝职业培训师专项培训计划,累计培训818名职业培训师,成为带动区域创业就业的“火种”。

高技能人才是产业驱动升级的“领头雁”,川渝协同共建西部工匠城、西部高技能人才培育总部、“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等平台,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持续输送专业人才。

同时,两地连续多年互派专家参与技能培训基地评审工作,开展高技能人才休假疗养系列活动,互设20余个技能大师工作站,推动500余名领军人才走访交流,多维度构建“尊重工匠、崇尚技能”的产教融合生态。

“川渝协作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资源整合释放乘数效应。”重庆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强调。目前,两地已建立常态化互访机制,从技工院校合作到技能人才流动,从师资互培到赛事共办,两地以“共育共享”为主线,形成了多层次的协作网络。

未来,两地将继续深化职业标准互通、竞赛体系共建,探索区域技能人才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进一步激活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引擎。(马兵罗荣)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202406681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