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深度变革、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制度型开放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作为我国制度型开放的“战略支点”和国家战略的“试验田”,海南自贸港承担着“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全岛封关运作的重大任务,既要通过压力测试形成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制度体系,又要在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打造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深度剖析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理论逻辑、实践创新与深层矛盾,旨在为全国制度型开放探索更具实效性与普适性的“海南方案”。
推进制度型开放需要“压力测试”
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是我国适应对外开放新阶段、构建开放新范式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方法,其本质是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战略工具,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探索制度型开放的最优路径。
当下,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与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全球产业链重构引发贸易摩擦,其根本在于规则之争。发达国家主导的碳关税、数据本地化等规则,对我国形成新的规则壁垒,传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模式面临制度滞后压力。与此同时,国内改革也进入深水区。
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是突破内外双重瓶颈的关键抓手,通过模拟高标准国际规则与极端外部冲击,既能为制度创新设置安全边界、防范系统性风险,又能以问题倒逼机制推动国内治理体系实现“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的“纲举目张”式优化,推动政策从“碎片化试点”向“整体性重构”升级,促进开放从“适应性调整”向“引领性变革”模式转型。
5月3日,大批游艇在海南省三亚湾凤凰岛附近的海面上。新华社发(李学仕 摄)
从发展内涵看,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体现于三重辩证关系:
其一,非对称博弈理论的中国化应用,通过局部领域制度创新突破外部规则围堵,以差异化策略构建规则竞争优势,在数字贸易、数据治理、绿色产业等重点新兴领域探索可行之路,重塑国际规则话语权。
其二,深化改革的“风向标”和“助推器”,将开放压力测试作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试金石”,推动改革在容错、创新中得到深化和发展,革新除弊、打破困局,实现制度供给与高质量发展需求的动态平衡。
其三,参与国际治理范式创新,通过“规则预适配-本土改造-国际输出”模式,推动中国方案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双向互动,为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渐进式开放”新范式。
从现实中的实践看,开放压力测试构建起与制度型开放紧密耦合的理论应用架构。空间维度上,以海南自贸港与内地自贸试验区为载体,开展区域性制度创新试验;领域维度上,聚焦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新兴领域,探索前沿规则体系;时间维度上,形成“短周期压力测试、中周期制度试验、长周期规则博弈”的动态演进机制。
海南自贸港是目前最适合系统性开展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的区域,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构建“模拟-测试-评估-优化”的闭环机制,系统性验证海南自贸港的政策和制度体系与国际高标准规则的适配性。
第二,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海南自贸港正成为连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枢纽。海南自贸港开放压力测试应积极探索双循环下更高水平开放风险管控体系,成为检验双循环接口承压能力的关键工具。
第三,全岛封关运作的特殊设计,使海南具备了制度型开放试验优势和风险屏障。通过“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进出口管理制度,可在开放压力测试过程中有效构建风险隔离机制。2025年全岛封关运作后,海南自贸港将凭借全球最大的“海关监管特殊区域”,在为制度创新提供试验空间的同时,打造一套覆盖“境外、口岸、境内”全链条的风险防控体系。
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的成效
海南自贸港以制度型开放为导向,以“零关税、低税率、简税制”及“五个自由一个安全有序”为政策核心目标,在政策设计、重点领域、监管模式及区域规则对接等方面开展压力测试,取得显著成效。
政策设计机制上,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深化,其中,负面清单持续压缩,正面清单不断扩围。
重点领域测试中,出台《海南自由贸易港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海南自由贸易港鼓励类产业目录》及“一负两正”三张进口商品零关税清单,针对“旅游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主导产业链韧性,通过“降低进口原材料成本”“免税购物拉动消费”“设备免税吸引高科技企业”“交通工具零关税促进航运业发展”等进行开放试验。
在跨境数据流动方面,通过“游戏出海”共计部署262款游戏,玩家覆盖148个国家和地区,港澳台地区及东盟十国等地网络运行效果良好。组织验证开通“来数加工”数据跨境应用场景,目前已有3家企业申报并开通跨境业务。
金融开放领域成效明显。2024年上线运行多功能自由贸易账户(EF账户),2024年末,全省共开立EF账户主账户158个,累计发生收支折合人民币超过660亿元。2024年,自由贸易账户(FT账户)收支折合人民币1.33万亿元,同比增长89.07%;全省跨境收支总额1086.3亿美元,同比增长24.4%;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分别累计流入、流出19.51亿美元和11.48亿美元。
海关监管模式创新范围持续扩大,洋浦保税港区政策措施(第一批)拓展至洋浦经济开发区试点全面落地实施;加工增值税收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非自贸港重点园区、非AEO企业,获批或备案试点企业达106家。
区域规则对接成果丰硕,跨境和解执行周期缩短。如“跨境商事和解协议经海南法院确认后,可直接申请执行”,海南国际仲裁院案件平均执行周期从180天降至45天。
与此同时,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也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
第一,规模效应与压力测试需求的矛盾。海南经济体量相对较小,难以完全模拟国际规则在大规模市场环境下的实际影响。如在测试欧盟竞争政策时,面临市场集中度不足的挑战。
第二,制度创新与法律衔接困境。海南自贸港特殊政策与国家现行法律体系存在需协调之处。以数据出境安全评估为例,数据安全法原则性规定与海南自贸港数据跨境流动的创新需求还需进一步衔接。
第三,人才短板与开放需求的差距。高端专业人才短缺制约了开放压力测试的深度。据统计,海南金融、法律、数据等领域的高端人才密度仅为上海的1/5,难以满足制度型开放的人才需求。
第四,产业基础对开放目标支撑不足。海南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不足60%,产业支撑能力有待提升。部分开放政策因缺乏产业承接能力而难以充分发挥效应。
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场景设计
设计方式上,综合运用多种前沿技术,将地缘政治等外生变量融入模型,并进行压力梯度分层,模拟复杂风险情境。借助风险变量分层模型,全面考量从政策突变到国际规则重构引发的不同层级压力变量。利用监管沙盒等复合型测试工具模拟自贸港运行,为开放压力测试提供多维度视角。
设计模式上,涵盖发展战略型、产业突破型、国际及区域联动型和风险极端型四个大类场景。发展战略型针对海南自贸港整体政策的实施影响,产业突破型针对特定产业领域的创新模式与规则摩擦,国际及区域联动型针对国际规则区域协同与跨境机制的可行性,风险极端型针对极端情境测试关键体系的抗压能力。
设计机理上,遵循国家和地方协同设计原则,国家划定测试红线,保障国家安全,地方自主生成具体场景。运用AI技术构建“压力测试数字大脑”,实时监测风险指标实现精准风控。通过设立保险基金、构建容错机制等,覆盖试错成本。将测试场景嵌入国际协定谈判,在国际规则嵌套过程中推动新规测试。
成果转化上,通过“压力-响应-迭代”的闭环实现制度持续优化。一方面,识别风险漏洞,推动监管系统升级,强化风险防御能力,将成功经验固化为制度,提升制度竞争力。另一方面,在国际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影响力,推动形成更符合自身发展需求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国际规则。
构建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生态系统
第一,完善制度设计体系。推动海南自贸港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立法,明确测试范围、程序和容错机制等。建立“开放压力测试准备金”制度,支持重点领域开放压力测试项目,应对试错成本;完善“风险压力指数”评估模型,进一步提高开放压力量化管理的精准度。
第二,强化技术赋能支撑。建设“数字孪生自贸港”,对封关运作进行全流程模拟。开发资金、数据等跨境流动监测预警系统,提升跨境风险防控能力。运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智能海关”,实现货物全链条追溯。
第三,深化国际合作对接。与东盟国家建立“开放压力测试结果互认机制”;将海南自贸港开放压力测试成果纳入RCEP升级谈判,推动形成区域规则;参与制定数字经济、绿色贸易等新兴领域国际标准。
第四,优化要素保障机制。提高“海南自贸港英才计划”实效,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设立“制度创新基金”。
未来,要推动海南自贸港从试验田成长为规则引领者。
第一,打造制度型开放示范高地。到今年全岛封关运作时,海南将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重点在服务贸易、数字经济等领域形成中国方案。
第二,构建国际规则对话平台。定期发布“全球自贸港发展报告”,增强中国在国际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第三,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通过制度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到2035年将海南自贸港打造成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高地,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75%。
第四,完善压力测试理论体系。总结提炼海南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型开放压力测试理论框架,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新范式。
(作者分别系:海南大学研究员、海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