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毕马威中国对外发布《新能源企业出海系列洞察之启航欧美》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深度解析中国新能源企业进军欧美市场的战略路径与破局之道。
毕马威中国客户及业务发展主管合伙人江立勤表示,近年来,中国创新科技带动的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能源转型培育了关键土壤,新能源企业随势崛起,并积极对外延伸市场边界。扎根在中国完整的工业体系中,中国新能源产业占据着多方面优势,虽然当前外部环境不容乐观,但依托中国产业链,进而“走出去”带来的机遇依旧不容小觑,欧美市场也正是重要的机遇市场之一。
《报告》显示,欧盟为实现“2050年碳中和”目标,通过“欧盟绿色新政”“净零工业法案”等政策组合拳,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提升至45%,并计划投入5840亿欧元用于检修、改善和升级电网,为光伏、储能、输配电设备等领域创造千亿级市场机遇。
以储能为例,2024年欧洲储能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报告》中数据显示,得益于多方因素,欧洲新能源市场在储能系统方面的价格以及盈利均好于国内。例如,一方面,欧洲消费者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较高,愿意为新能源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欧洲各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税收优惠、提供补贴等,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国内企业出海而言,欧洲市场可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观的利润回报。
中欧在经贸领域的合作由来已久,且光伏一直是重要领域,双方合作的整体基调是互利双赢。中国是全球光伏产品出口第一大国,而欧洲正是最主要的目标市场。以德国为例,其在2004—2012年的光伏累计装机容量从1105MW增至34.1GW,增幅接近30倍,离不开中国光伏产品的大力支撑。
长期来看,中欧双方有着寻求能源转型的共同目标,且具备在光伏领域维持合作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低价竞争、光伏制造端竞争加剧等挑战。随着欧洲不断推进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持续提升,其能源系统对储能的需求前景巨大,有望持续拉动中欧储能产品贸易。
尽管欧美市场潜力巨大,但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仍需应对多重挑战。《报告》指出,未来“出海”企业应考虑从“中国+1”模式向“+N”模式扩展,在优先选择政策窗口地区以提升市场响应速度的同时,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如RCEP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等)进行布局。面对竞争,企业需以核心技术驱动与品牌建设的“双轮”战略站稳脚跟,以储能行业为例,既要提升电芯能量密度、循环寿命等技术壁垒,亦需通过“技术+场景+服务”的生态构建模式构筑护城河,同时通过系统化的品牌形象塑造质量优、创新能力强和可靠性高的品牌内涵。
会上,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指出,欧美市场尤其美国的技术积累与人才资源仍然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中国企业要“出海”,建议考虑通过合作研发抢占技术创新高地。
滨州裕能副总经理徐豪结合自身经验建议,国外绿地投资需要应对文化差异、政策的不可预测性等挑战,相较于国内,投入的资金规模和建设周期都为2-3倍,企业在作出决策前,也需要成倍考量风险。
《报告》指出,企业需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出海”的深度和广度。纵向从制造向服务和消费深耕,实现“端到端”的闭环;横向从产业链横向化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出海”企业可以加强与关联企业的战略合作,另一方面则需要加强与专业服务业的战略合作。新能源企业“出海”需要贴合海外市场的专业服务,无论是绿地投资还是并购,都需要选址、融资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