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财经大学主办的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研讨会暨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沪举行。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团队发布了《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报告聚焦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环境下我国的应对措施,探讨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与方向。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姚洋、中泰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等专家就如何应对外部挑战,积极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建言献策。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近年来,我国通过积极缩减外资准入限制,优化营商环境,有序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等一系列主动开放政策,以坚持深化对外开放的政策确定性应对逆全球化和外部政策不确定性。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创新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新科技革命正在为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塑带来新的变量与可能。
《2025年一季度宏观经济专题报告》指出,一季度我国外贸虽整体平稳,但未来仍面临挑战。报告建议,我国应通过继续推动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化解外部风险。
首先,通过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关税和非关税贸易壁垒;扩大服务业开放,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服务效率等方式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从而吸引外资并巩固产业链。
其次,加大对共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的开发,尤其加强内陆省份(山西、河南、四川、福建)的贸易多元化布局,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例如,利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降低区域内关税壁垒,推动内陆省份拓展东南亚市场。
此外,我国还应把握中欧经贸战略机遇,深化中欧贸易往来;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提升国际规则话语权;对受外部冲击较大的重点行业、企业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稳定生产。通过低息贷款、出口信贷等金融手段,缓解对出口企业的利润冲击,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和市场拓展。
王一鸣表示,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良好,但仍要看到,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挑战。他建议,构建扩大投资和提振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更加注重消费升级领域投资,通过保障房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改造等投资释放消费潜能,并运用改革思路,通过服务领域和公用事业放开准入、理顺价格,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做大做强国内经济循环,以有效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姚洋主张,提振内需应加大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稳定房地产,带动住房相关产业链恢复;主动引导并参与全球经贸新规则的构建;系统支持企业出海,提升全球资产配置能力。
李迅雷建议,财政政策应积极发力,产业政策要统筹产能全球化布局与国内产业转型,提振消费应聚焦于服务领域创新。他认为,未来需要推进一系列财税制度改革激活内需、打破固化,促进从“投资驱动”向“消费牵引”的转变。
会上还举行了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刘元春表示,上海财经大学组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目的在于凝聚海内外优质宏观经济研究力量,用好专家学者们专业的学术研究能力与敏锐的经济洞察力,聚焦于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政府及社会各界提供具有扎实学术支撑的经济洞见、决策建议和长期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