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正是踏青赏春的好时节。位于天津市河东区的泰达·津一产业公园内,闲置多年的天津第一机床总厂的旧厂房焕发“新生”,工业管道、斑驳砖墙的旧时光和玻璃屋顶的新潮流碰撞在一起,化身城市艺术客厅,和屋外的绿草红花交相呼应,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
天津第一机床总厂曾是中国齿轮机床行业的领航者。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26万平方米的老厂区闲置下来,许多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工业建筑、设备和文物逐渐尘封。
“我们依托老厂区工业遗存建筑和公园绿地空间优势打造都市产业公园,借城市更新实现产业焕新,不但为区域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周边百姓提供了新的休闲空间。”负责该项目的天津泰达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部长路阳介绍,产业创新中心等部分已完成更新改造投入运营,今年将有多个厂房完成修缮、加固,项目主体部分预计2026年完工。
这一城市更新项目频频传来好消息,正是天津以产业焕新带动科技创新、支撑城市更新,以做优增量推动盘活存量、有效提升质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天津把“盘活存量”当做抓好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2024年,天津市盘活土地2.26万亩、房产超过1000万平方米,实现收入593.6亿元。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个必须统筹”,为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其中之一,就是“必须统筹好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的关系,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闲置多年的老旧厂房、经营不善的商业楼宇、多年未处置的零散地块……在存量资产的“铁”与“泥”中,蕴含着新的发展动能。多位受访人员告诉记者,盘活存量不是简单“翻新”,而是通过机制重构、服务升级、产业适配,实现“低效洼地”向“效益高地”的跃迁。
盘活存量的关键在于“活”,如何做好则考验着城市的发展智慧。以闲置厂房为例,“铁”与“泥”之所以沉睡多年,背后都有复杂成因。如果一味大干快上,就容易在盘活旧资产的同时添了“新包袱”;如果“盘而不活”,就会因为缺乏有效的运营手段很快再陷沉寂。
记者采访了解到,天津将每一次盘活“沉睡”资源的过程视为生产力提质向新的机遇,一边创新政策“工具包”,出台各类针对性政策破解盘活工作的共性问题;一边秉承市场化思维,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各类存量资源盘活,逐渐拓宽盘活路径。
创新土地弹性出让方式,化解了桂发祥项目资金难题;创新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预告登记制度,帮助天喔(天津)食品有限公司实现土地使用权转让;探索“以租代管”盘活路径,推动静海南湖公园从一片荒地上崛起;创新融资模式,中国百货店中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津劝业场实现融资落地,推动历史文化资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双重提升……
一边是不断丰富的“政策工具包”,一边是企业专注自身领域做好精细化运营。低效资产不断整合,生产经营动能不断激发、新兴优势业态不断聚集,沉睡的“铁”与“泥”逐渐醒来。
细数盘活存量这步“活棋”,靠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同向发力和双向奔赴。各方共同用好存量资源宝库,方能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