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的重要意义、难点问题和机制创新研究”开题会在京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项目首席专家张晓晶对项目内容进行陈述。
第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实行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积累了大量社会财富,家底变得厚实;与此同时,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转变,经济增速在逐步放缓。这意味着,我们正处在一个更加需要重视存量管理的阶段。统筹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是当前宏观经济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维度。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净财富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名义GDP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中国社会财富积累速度如此之快的“秘诀”在于较少地消费和较多地储蓄。这意味着,过去“消费少、储蓄多”积累起来的大量社会财富,用于今天扩大居民消费“正当其时”。
第三,从国际比较看,我国政府部门财富占全社会净财富比重遥遥领先——中国政府财富占比接近四成,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府财富仅在-5%与5%之间。这充分反映出我国的制度优势,如抗风险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就当下而言,大大增强了我们应对外部冲击的底气和信心。
第四,推进落实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仍面临挑战。一是编制方面的挑战,涉及资产负债范围的界定以及估价等问题。比如资产范围,如太空资产、数据资产、数字资产(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资产、代币化资产以及稳定币等)是否纳入或如何纳入的问题。二是机制创新的挑战,涉及存量指标与流量指标的衔接、风险预警指标的设计、多部门在数据共享与政策协调方面的合作等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评议环节表示,编制和研究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弥补了我国宏观经济分析缺失存量分析的不足。利用国家资产负债表可以厘清社会财富在居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配置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廓清收入—消费—储蓄的内在关联,那么扩大消费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院长樊纲认为,国家宏观资产负债表管理有三项意义:一是提升国家宏观管理能力,二是推动实现社会平等,三是事关怎么用好资本、提升资本效率。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强调,社会净财富的科学核算不仅能支撑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合理性,也可用于研判国家长期发展潜力。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马光荣建议,完善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编制,强化信息披露,为市场化发债提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