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04年上市的中国蒙牛乳业有限公司(简称“蒙牛乳业”,02319.HK)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营业收入为886.75亿元,同比下降10.1%,创上市以来最大营收跌幅;归母净利润为1.05亿元,同比减少47.04亿元,跌幅达97.8%,创上市以来第二大净利润跌幅,仅次于2016年131.73%的降幅。《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从蒙牛乳业业务结构来看,其液态奶占营收比重高达82.4%,而冰淇淋、奶粉和奶酪等其他品类占比仅14.4%,奶粉业务一直是蒙牛乳业的短板。有业内人士认为,过度依赖液态奶单一板块,凸显出蒙牛乳业业务结构状态或“并不健康”。
行业面临严峻挑战 业务“偏科”弊端显现
行业人士认为,蒙牛乳业2024年的业务困境,既与国内乳业面临的多重挑战相关,也与其业务结构“偏科”、业务品类单一有一定关系。
针对其业绩下滑的原因,蒙牛乳业年报称,2024年全国乳制品行业因原奶供给过剩及需求不及预期,供需矛盾凸显,整体市场短期内压力仍存。蒙牛乳业联营公司中国现代牧业控股有限公司(简称“现代牧业”)也在其年报中指出,全国乳业面临严峻挑战,原奶价格下跌,消费需求低迷,导致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企业效益下滑。
同时,蒙牛乳业还在年报中表示,净利润大幅下降是受旗下子公司贝拉米有机食品公司(简称“贝拉米”)商誉、无形资产减值及联营公司现代牧业亏损的影响。蒙牛乳业此前曾表示,上述减值为非现金性质的会计项目,不会对公司运营和现金流产生重大不利影响。
“消费者总体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不及预期,行业供需矛盾比较凸显。”蒙牛乳业现任总裁高飞在2024年8月29日举行的中期业绩发布会上曾指出,行业正面临供需两端的压力。
蒙牛乳业年报显示,2024年液态奶收入为730.66亿元,同比下降11.0%,而液态奶占公司总营收的82.4%。而冰淇淋、奶粉、奶酪等其他品类的营收占比仅为14.4%,分别同比下降14.1%、12.7%、0.9%。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蒙牛乳业业务结构呈现“偏科”特征,液态奶贡献超八成营收,在原奶需求低迷、价格下跌的大环境下其业绩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
“并购双刃剑”显现 商誉减值拖累净利润
从年报来看,蒙牛乳业2024年净利润暴跌的直接原因是,旗下公司贝拉米计提了高达39.81亿元的商誉及无形资产减值。
早在2019年,蒙牛乳业以14.6亿澳元(较市场估值溢价超50%)的高价收购了贝拉米100%股权。然而,这一曾被蒙牛乳业寄予厚望的澳洲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品牌,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的市场表现。《经济参考报》记者综合研读蒙牛乳业历年财报发现,奶粉业务一直是蒙牛乳业的“短板”。以贝拉米被收购前的2018年为例,蒙牛乳业奶粉收入为60.17亿元,占其总营收仅8.7%。
在业内人士看来,收购贝拉米是蒙牛乳业完善婴配粉产业矩阵的策略之一。然而,因贝拉米初期未能通过中国的婴幼儿奶粉配方注册,产品无法在国内生产和销售,导致蒙牛乳业业绩持续受到影响。在收购前的2018年,贝拉米营收为3.29亿澳元(约合16亿元人民币)。而到了2020年,贝拉米的营收下降到了10.32亿元。从2021年开始,蒙牛乳业不再单独公布贝拉米的营收情况,但从其于2021年、2022年对贝拉米分别计提商誉减值6.21亿元、7.42亿元来看,贝拉米的经营情况显然不容乐观。如今,蒙牛乳业宣布一次性对贝拉米计提商誉和无形资产减值达39.81亿元,已成为影响其2024年净利润的最大因素。
纵观蒙牛乳业历年财报,其营收规模从2016年的537.79亿元攀升至2023年的986.24亿元,增幅达83.39%。而与此同时,蒙牛乳业商誉规模也在同步“膨胀”,从2016年的45.28亿元攀升到2023年的89.52亿元,几乎翻了一番。有行业人士就此指出,商誉高企或是蒙牛乳业“大扩张时代”遗留的一大后遗症。自2016年9月卢敏放出任总裁后,蒙牛乳业在海内外乳业资产并购上动作频频,先后参股或控股现代牧业、中国圣牧、妙可蓝多、贝拉米等多家乳业品牌。蒙牛乳业“买买买”战略虽迅速扩大了集团的商业版图,但也埋下了商誉“爆雷”的隐患。
《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3月,卢敏放卸任蒙牛乳业总裁,高飞接任。而2024年度报告,也是高飞出任蒙牛乳业总裁一周年交出的首份答卷。年报显示,蒙牛乳业在企业经营费用上进行了管控,2024年业务经营费用(包括销售及经销费用、行政费用等)同比下降8.7%至278.34亿元,占全年总营收的31.4%。经营利润率也有良好表现,同比提升1.9%至8.2%,创历史最佳水平。部分业内人士据此认为,此份年报释放出蒙牛乳业将重新审视扩张战略的重要信号,颇有“拉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意味。
在业内人士看来,蒙牛乳业此次计提减值有助于为公司减负,但后续能否恢复业绩正增长仍有待进一步观察。针对蒙牛乳业后续发展,本报将继续予以关注。(实习生全灿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