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花朝节以“花”为媒,承载着敬畏自然、传承文化的深刻内涵。而山东建筑大学将这一古老节庆与文化“两创”深度融合,在诗意盎然的校园景观、沉浸式的文化实践、跨学科的创新探索中,构建起独特的育人生态体系,书写高校文化育人的创新篇章。
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环境育人的空间密码
“花朝节”的核心理念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东建筑大学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校园建设的底层逻辑。走进校园,从“三泉润泽四季秀、一院山色半园湖”的景观布局到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处处可见自然与建筑的对话。校园内诸子先贤景观与建筑文化长廊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建筑平移技术展馆、地图地契展馆、山东民居展馆、铁路建筑展馆等特色建筑博物馆,国内第一座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示范工程、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国内首个钢结构装配式超低能耗建筑点缀校园,这不仅是建筑学科的技术实践,更成为无声的育人课堂。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文化传承的创新密码
花朝节在山东建筑大学不是简单的民俗复刻,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每年举办的“花朝节”系列活动,展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三重创新维度。
在技术维度,学生凭借对绿色生态智慧的深入理解和对VR技术的娴熟运用,将“花朝节博物馆研学路线”上的博物馆如岱岳一居、海草房等进行精准建筑模型还原,师生们可通过VR头显和操作手柄亲临现场感受,这种高度还原的展示方式赢得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这种“数字守艺”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教会学生用科技手段守护文化根脉。
在学科维度,“花朝节”成为跨专业协作的实践平台。商学院学生运营“花朝市集”,将传统节庆与现代商业思维结合;艺术学院师生创作以丝绢为瓣、铜丝为骨,重现《梦华录》中的簪花风雅,探索非遗IP化路径。这种“文化+专业”的融合模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课程维度,现场的《平面设计构成》课程的“花朝织韵”特展,学子们将点线面构成法则融入丝巾、帆布包设计——几何线条勾勒的樱花雨、黄金分割重构的缠枝纹,让节气美学跃然于日常用品。这些作品恰如现代版的“织锦赏红”,诠释着“设计让传统更时尚”的理念。这种“项目制学习”让文化传承从知识传授升华为能力建构。
知识与行动的转化:实践育人的协同密码
山东建筑大学深谙“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教育真谛,将花朝节打造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实践育人枢纽。济南融创乐园南区,坐落着一排童话般的木屋,其中一座人气最旺的就是“艺述家”共享吧。这个包罗万象的艺术主题空间,表面看是个潮流店铺。实际上,是山东建筑大学艺述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的大本营、实训基地和学子创业园。它采用首创的实体模式——“潮流艺术展+艺述便利店+归属性社交”,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聚集地。近四年,依托“艺述家”实训基地,团队师生共获得国际、国内奖项96项,发表论文17篇,取得39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取得4项国际发明专利、1项发明专利、9项外观专利、6项著作权的成绩。同时团队学生孵化了四家公司,实现了从创意到创业的蜕变。
更具特色的是“双导师制”文化实践:非遗传承人教授传统插花技艺,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导师同步讲解宋代《花经》中的空间美学;园林企业专家指导花卉布景,思政教师则从“花文化”引申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文化传统议题。这种“技艺传习+理论阐释”的双重引导,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价值观的塑造。
个体与社群的共振:文化浸润的机制密码
在花朝节的文化育人体系中,山东建筑大学构建起多维联动的长效机制。学生社团子非鱼团队,培养既能讲解花神传说又能操作无人机拍摄花海的“新非遗青年”。“因为一本书爱上一座城”系列主题活动邀请五位文化学者,通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济南,让大学生跟随文化学者的脚步丈量古村的历史触摸老城的建筑,读懂济南,爱上济南、留在济南。构建“展览+阅读推广”模式,形成以“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内容的工作布局,打造“大唐·春日宴”——唐朝文化主题展品牌矩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贵资源与建大特色相结合,在彰显学校独特的人文色彩与文化风格的同时,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化,实现“书香”与“花香”的共融共生。
校地合作则让育人效应辐射社会。学校联合附近中小学开发的“花朝节博物馆研学路线”,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思政课教师、“哲也”青年学习社研究生、解说团志愿者组成专业教育团队,提供涵盖中小学阶段理论宣讲、特色思政主题教育、主题班会策划、建大特色文化解说等在内的公益教育服务。这种“文化反哺”模式,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深化专业认同,也让学校成为地域文化振兴的引擎。(李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