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涉外法治研究院和法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书记黄宝印介绍,报告从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治研究等方面总结了中国涉外法治的新进展,积极构建中国自主的涉外法治学术体系。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杨万明提出三点期望:一是加强涉外法治理论与实践前沿课题研究,对接国际高标准深耕细作,持续扩展国际经贸规则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二是加强对涉外法治的实证研究,聚焦法律实施和法律适用领域,推动实现涉外法治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双向奔赴;三是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支持涉外法律人才协同培养,推动跨学科人才培养,为涉外法治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商务部条约法律司二级巡视员王蔷表示,涉外法治一端连着国内法治,一端连着国际法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我国走向世界以负责任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形成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规则体系、推进全球治理正向变革的基础支撑。
盈科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梅向荣表示,在全球大变局下,中国涉外法治工作愈发重要。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模式转变,企业“走出去”面临诸多挑战,需加强涉外法治法律服务能力建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涉外法治研究院院长梅夏英指出,在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定期更新发布中国涉外法治发展报告能够为我国涉外法治实践提供动态的研究支持,具有重大意义。
本年度报告涵盖“一带一路”涉外法治发展,中国数据治理涉外法治发展,营商环境法治发展、对外交往法治,反制裁法治发展,出口管制法治发展、对外贸易法治发展、涉外投资法治发展、涉外金融法治发展、反垄断涉外法治发展、涉外知识产权法治发展,国际商法法治发展、海商海事法治发展、国际商事争议解决法治发展等内容,从参与全球治理、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学研究等方面展现了我国涉外法治发展的成果。
中国法学会国际经济法学研究会会长、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法研究所所长沈四宝建议,报告应聚焦外国法律研究以应对制裁与新挑战,加强预测性分析;人才培养需结合国内国际法律,培养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推进法商融合,使法律切实服务商业实践;研究需与时俱进,精准把握国际形势。(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