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打头阵、产业挑大梁、民生强保障……近期,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202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出炉,GDP突破1900亿元,经济总量稳居全省县(市、区)首位。保稳定、调结构、创新意,映射出安徽第一城区在改革深水区的坚守和探索,也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发展样本。
科技创新投入增幅明显
3月22日,位于合肥市包河区的本土低空企业合肥览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客运eVTOL(LE200),在肥东白龙机场试验试飞基地完成首次脱保护离地飞行测试,标志着研发取得重大进展。
6天后的3月28日,合肥合翼航空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第一张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合格证,使合肥成为全球首个具备民用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运营资质的城市。这也意味着基于合肥骆岗城市交通运营中心等基础设施,合肥城市空中低空载人飞行正式跨入规模化商业应用新纪元。
低空经济是国家确定的未来产业,包河区通过基金引导、人才引进、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方式,加快推进项目招引、场景拓展和企业集聚发展。目前,该区已集聚低空经济产业链上下游20余家重点企业,初步构建了整机研发制造、航空部件研发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一体化产业体系。
科技研发及产业发展离不开地方的支持。相关数据显示,该区过去一年投入财政资金约8.3亿元,占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从多层面、多角度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科技资金的使用效果。
“2024年包河区财政对科技创新投入增幅明显。”该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包河区财政支持科技创新投入约6.18亿元,2024年投入相比2023年增加34%左右。据介绍,资金投向主要包括科技型企业奖补政策兑现以及对新型研发机构、孵化器的支持。
目前,包河区已集聚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数字创意等科技型企业集群。该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底,包河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三年年均净增250家,总量已超1100家,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市辖区第12位,高层次人才总量达3881名,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达1263家,新型研发机构增至7家。
合翼航空运营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在合肥上空飞行 (资料照片)
“稳民生 强保障”两手抓
怎样兜底保障民生福祉、如何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是需要持续发力的两大课题。
作为住建部城市更新的示范区域,包河区有着合肥市最大的旧城改造面积,凌大塘、周谷堆、卫岗、淝河镇……当一个个破旧的城中村变身为高楼平地起的现代化小区,人居环境不断焕新让居民生活更幸福。
从财政支出的角度看,这样的幸福生活来自持续的投入保障。
2024年,围绕安置房建设、征迁安置、市政路桥及滨湖新区建设等项目,包河区统筹调度大建设资金82.46亿元,34个城中村征迁任务完成88%,实现16个城中村征迁清零。
过去一年,包河区全力做好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项目及重大任务保障,确保低保、特困、优抚和残疾人保障等救助政策高效落实,救助资金足额按时发放。
包河区聚焦推动教卫文体事业发展,2024年投入资金29.88亿元,支持普惠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投入2.43亿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升,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居(村)基层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完成。
2024年,包公园正式向社会免费开放,成为合肥促进公共文旅空间普惠开放的一大标志性事件。更多文旅公共空间的开放,减收近千万元门票收入,全部由包河区财政积极支持国企回馈于民,让市民和游客更便捷体验合肥特色文旅魅力。同时,作为合肥文旅资源集聚的市辖区,该区财政多方支持包河工人文化宫建成投用,辖区16个公共文化空间全面提档升级并通过省级评定。
在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汽车以旧换新及文旅消费是2024年最主要的两个主题。该区财政数据显示,2024年投入汽车畅购补贴、文旅消费券6600万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增长70%以上,促进全省新能源汽车消费中心加快形成。
夯实国资国企发展支撑
2024年,包河区国资企业合肥滨湖时光集团正式成立,将以往分散于多部门的社会事业发展及服务功能收拢起来,由国资企业统筹,以市场手段和方式,集聚全社会力量发展社会事业,做优老、幼、文、体等事业和服务。这仅仅是该区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的一个缩影。
国资国企的做大做强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支持。这几年,财政给国资公司保持常态化注资,在区委、区政府战略布局下,不断整合壮大国资企业实力。据介绍,通过几年的改革,截至2024年底,该区已有两家国企获评AA+信用评级,为安徽省市辖区首例。
近三年来,包河区财政累计向区属国企注资15.2亿元,累计移交划转超67万平方米经营性资产。包河区在保持财政总体健康的总基调下,用“真金白银”促进国企壮大。同时,该区系统化推进区属国企功能整合提升,实施滨投集团、滨湖国控集团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2024年底,区属国企营收增长55%,资产总额增长17%。
在功能整合提升的背景下,包河区国资企业有力支持全区经济和产业发展,“棚改贷”“园区贷”累计授信近30亿元;私募公司债、科创债、CMBS等直融产品累计融资超25亿元,国企存量融资综合成本下降至3.43%。
以财政及金融要素助推产业升级
2024年,安徽省首支“S基金”落户合肥市包河区滨湖金融小镇,引领“创新+产业”基金新格局。
该区财政数据显示,目前全区集聚各类基金77支、规模达957亿元。其中国资参与设立基金24支、总规模超200亿元;直接参与投资项目30个,直投金额超过2亿元,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超15亿元。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支持合肥打造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为长三角企业提供便利金融服务。
2024年,包河区结合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转型升级,新增基金规模超100亿元。截至2024年底,区内金融总部类机构总数增至53家。
拿出“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包河区全力投入。2024年,该区兑现产业发展奖补资金超7亿元,强化了鼓励创新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区域经济“三驾马车”里,财政质量事关整体发展大局。包河区财政局负责人介绍,从数据上看,包河区具有“贡献多、质量高、可持续”等特点。
“贡献多”指的是一般公共预算中税收收入占辖区全口径税收收入比重不到30%,这一点也可以从该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占GDP不到3%来印证。“通俗讲,就是包河创造的生产总值高,相应留下的预算收入少。”同时,2024年该区的上市经营性用地成交额占合肥市一半以上、占城区近七成,一定程度映射了包河区财政对合肥市重要财政收入的贡献。
“质量高、可持续”是指该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税收占比始终保持85%以上,秉承“财政+国资”“两条腿”走路,无论是政府端还是企业端,债务率长期绿色健康低位运行,保持可持续发展。
2024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包河区财政统筹支撑全区各领域发展需求,不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