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团队在京发布中国智慧治理指数和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两项重要指数。
中国智慧治理指数由中国人民大学智慧治理学院联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新时代智慧治理学科交叉中心共同发起,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范畴下,探讨智能技术与治理效能结合的新范式。
课题组构建了包括价值目标层、系统应用层、制度-技术支撑层三大维度、8项二级指标、26项三级指标、46项四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2017年至2023年中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智慧治理效能进行评估。
根据中国智慧治理指数,北京综合得分位居全国第一,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等城市紧随其后、竞相发展,形成“头雁引领、群雁齐飞”的发展格局,这些城市在推动智慧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就区域层面而言,智慧治理优势发展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部分城市跨越“胡焕庸线”,实现向更高等级的跃迁式发展。城市群布局层面,京津冀、长三角、海峡西岸、珠三角、成渝城市群智慧治理指数分值较高,各城市群发挥比较优势,结合自身实际与战略规划,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群发展新路径。
具体来看,在价值目标层,各地方政府致力于构建包容、宜居、韧性、可持续的现代化城市,在促进公众参与、优化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系统应用层,智能技术在治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智慧化转型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展现出在资源调配、民生福祉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在制度-技术支撑层,制度支撑指数增长趋势反映出各级政府在政府责任、网络安全、制度保障等方面的能力持续提升;技术支撑指数的短期波动表明,城市治理的智慧化转型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重构,需要构建合理的技术资源配置制度,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保障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由中国人民大学低空经济和太空经济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院等组成的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研究团队,从技术创新活力、市场开拓潜力、生态协同能力和政策赋能效力四个维度出发,设置了包含36项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对全国58个城市的低空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系统评估。
该研究团队提炼出当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多项典型特征:产学研协同创新效应显著,技术创新成为驱动力;标准体系建设加速推进但国际参与度不足;基础设施超前布局与产业配套不足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政策创新与场景应用呈现良性互动促进关系。
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特别选取了七个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包括北京市的“创新主导型”模式、杭州市的“需求反哺型”模式以及成都市的“链合试点型”模式等。
中国低空经济城市发展指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实施全产业链支持策略,政府牵引完善市场化支持,全面提升产业协同生态效能;建立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双轮驱动机制,通过应用场景反哺研发创新;推进基础设施网络化与智能化升级,构建“核心枢纽+基层站点”的立体化服务网络;健全政策法规保障低空经济技术基建的安全底座,以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为中心优化空域动态管理机制。(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