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长江和乌江交汇处,曾经是重庆的传统工业大区。在20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涪陵区曾以多家国有工业企业成功改制上市的“涪陵现象”而全国闻名。
“工业基因”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血脉之中。自去年全区提出再造一个“涪陵工业”愿景以来,该区工业经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24年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24年工业产值突破2700亿元,位居重庆全市区县第二,工业对GDP增长贡献率超70%,助力全区GDP突破1700亿元、跃升至重庆市第四。
全国两会期间,《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涪陵区委书记黎勇。
记者:涪陵作为重庆经济大区、制造强区,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的具体实施路径有哪些?
黎勇:涪陵始终坚持工业立区、制造强区首位战略,持续做强工业“主引擎”,当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课代表”,全力打造重庆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主力军。
一是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双向发力,提升产业能级。锚定再造一个“涪陵工业”目标,因地制宜构建“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延链补链强链壮大先进材料、页岩气及清洁能源、榨菜等传统优势产业,打造成为涪陵的经典产业,2024年材料产业产值1388亿元、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310亿元,均居全市第一。积极培育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智转数改绿色化”发展,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发展工业互联网,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不断培育新业态新动能。
二是坚持龙头引领和培优扶强协同推进,提升企业能级。健全“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大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打造“服到位、零距离”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局面。2户企业上榜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入选重庆市百强制造业企业12户、百亿级企业7户、领军和“链主”企业9户、工业百户重点企业23户,均居重庆市区县第一。
三是坚持“四链”融合和“四侧”协同多维赋能,提升创新能级。构建政府搭台、高校院所支撑、大中小企业参与、数字金融人才赋能的产业创新生态,迭代升级“1238”产业科创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涪陵正从传统能源要素优势向产业生态优势转变,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
记者:涪陵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批又一批“涪陵造”产品走向国际大市场,下一步,将如何打造开放发展新格局?
黎勇:涪陵位于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发展主轴的核心区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两大辅枢纽之一、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乌江流域通江达海的中转站。当前,涪陵区正锚定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市域辅枢纽目标,发挥“通道+枢纽+物流+商贸+产业”综合效应,着力构建“陆海联动、内外统筹、多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一是做足“拓通道建枢纽”文章。强化与长江、乌江及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重要节点协同联动、高效衔接,配合推进渝万高铁、渝宜高铁建设,全力提升龙头港枢纽能级和集疏运水平,力争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增长15%,争创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二是做实“畅物流聚要素”文章。依托涪陵龙头港国家级水运口岸、西部陆海新通道涪陵始发班列等优势,发展“前港后园”现代物流产业,大力招引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加快建设智慧物流平台,从供需两端、政府市场两侧综合施策实现物流降本增效,推动物流与贸易、金融、会展、租赁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三是做深“促经贸兴产业”文章。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综保区、重庆自贸区涪陵联动创新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优势,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促进央企、渝企、民企和外企在涪协同发展,大力培育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等新业态,积极参与“百团千企”国际市场拓展计划,让新材料、榨菜、汽车等更多“涪陵造”产品“卖全球”,加快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记者:今年全国两会,您围绕民生领域提出了多项建议,这些建议具体聚焦在哪些方面?
黎勇:我的建议主要聚焦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农村养老服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医保基金监管等民生领域话题。比如,我在走访和调研中了解到,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数量庞大,并且工作轨迹与基层网格员高度重合,可以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信息感知、志愿服务等重要作用。因此,围绕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我建议加强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引导其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同时建立健全参与、管理、反馈、培训、激励等“顶层设计”,将新就业群体打造成为基层治理的“流动触角”和“活力细胞”,进一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