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增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支撑与服务能力
2025-02-20 作者:唐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建立科技成果转移体系是提升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三大核心改革发力点之一。自国家首次提出建立科技成果转移体系,将成果转化推进工作体系化以来,高校院所通过自建或联建科技成果转移体系显著提升了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从科技成果转移体系角度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要求,关键发力点要转向提升核心推进主体的专业支撑与服务能力,“十五五”时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推进。

  第一,做强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办公室(中心)。推动更多高校院所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办公室(中心),统筹指导、管理和推动单位职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办公室(中心)职能,在牵头制定和完善单位科技成果转化顶层设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关键配套改革、激励规章制度等领域发挥突出作用。引入社会专业机构、团队或人才全面强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办公室在技术需求预测与分析、成果信息二次挖掘、拟转化成果的推荐与发布、科技成果评估与定价、成果转化供需对接、促进高价值专利运用、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水平。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运营办公室(中心)主动融入地方或行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生态网络在更大范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实施。

  第二,努力提升高校院所转化服务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的专业能力服务能级。推动高校院所采取校地、校企、校园合作模式共建高水平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增强市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推进能力。强化高校院所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情报与资讯挖掘能力、成果熟化工程实施能力、科技企业孵化能力、成果增值服务能力、成果转化运营能力、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能力。针对推动科学技术向样品与产品转化以及由产品向产业化转化的全过程培育和壮大高校院所“科学家+工程师”“新双创”“技术经理人”3支队伍。进一步优化高校院所技术转化人才职称评审、转化收益分享、公共福利支持等改革激励,引导更多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加入技术经理人队伍。完善和规范高校院所技术经理人选拔与培育机制。

  第三,增强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杠杆效应和引领作用。撬动更多高校院所联合政府引导基金成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风投基金,强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投资能力。明确和规范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和风投基金的投资对象和服务重点,进一步增强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精准性。健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风投基金接续支持机制,实现资助项目前移和提质增效,协助科研团队依次跨越科技成果转化的危险期。遴选技术先进、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前景广的高价值科技创新成果建立从转化、创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到上市全生命周期财政金融资金衔接支持机制。

  第四,夯实科技金融支持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力。聚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薄弱环节引导金融业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或加强多类型金融产品组合。鼓励金融融资租赁公司开发“科创租”产品支持科技创新联合体或产业创新联合体的知识产权运用和设备购置融资租赁。引导商业银行与高校院所的众创空间、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学科技园加强互动,共同打造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鼓励商业银行积极对接政府科技创新积分制信息平台创新综合金融服务。推动保险机构与商业银行紧密合作开发“信贷+保险”组合产品降低商业银行成果转化信贷风险和企业知识产权成果运用风险。探索运用“银行贷款+保险保证+政府补偿”的专利权质押融资组合盘活高校院所高价值专利运用。

  第五,做强、做优、做特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网络基地。发力管理机制、服务水平、增值服务、孵化服务、政策创新系统,提升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本地化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推动更多重点高校和高层级科研院所通过自建或校地合作创办新的高层级大学科技园,壮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基地。鼓励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接入当地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融入当地企业孵化网络基地。推动高校院所依托央地、校地、校园、校企、环大学创新创业生态圈等合作模式深化与当地政府与产业合作,全面放大成果转化的枢纽效应。突出差异化、高质量、精准化、高效化、便利化创新“平台+服务”模式,提升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基地对国内外高端、前沿、新兴、颠覆科技成果本地化入驻转化和企业孵化的集聚力和吸引力。发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品牌提升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知名度和成果转化项目招引能力。强化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在成果推广、科技普及、技术交流、项目路演、成果对接、人才培训领域的公共服务。

  (作者系重庆科技大学教授、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本文获重庆市2024年重大决策咨询项目《重庆市“十五五”打造高能聚合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枢纽研究》支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