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在深圳宝安举办
2025-01-06 来源:经济参考网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深圳论坛®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在深圳宝安举办。本次论坛聚焦两大主题:“振兴县域教育”与“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尚立,深圳市委常委、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党工委书记、宝安区委书记王守睿,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执行会长、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李春林分别在论坛上致辞。本次论坛还发布了由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编写组编写的《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报告》。

  2024年12月28日,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聚焦“振兴县域教育”,由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承办,精心设置了三大环节:“振兴县域教育——双卓教育学院的创建与探索”专题报告、“‘组团式’帮扶,推动县域校长教师专业成长”专题论坛、“人大附中人工智能在提升县域教师教育教学效能方面的经验与启示”专题论坛。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会长、河北大学双卓教育学院院长刘彭芝,河北大学原党委书记、双卓教育学院院长郭健等专家作专题报告。在专题论坛环节,国家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专家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邱成国等发表了主题演讲。

  2024年12月29日,2024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聚焦“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展望”,由中国人民大学、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承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林尚立指出,作为构建教育强国的基石,基础教育不仅与实现中国现代化及民族复兴紧密相连,而且是确保社会长远稳定发展的根本保障。为了更好地支持学生的全面发展,基础教育应该全面遵循党的教育方针,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素质兼备的人才。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他认为基础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注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专注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王守睿在讲话中表示,宝安正处于由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的关键阶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前海合作区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宝安已成为教育研究的绝佳样本,对探索湾区时代的基础教育具有典型意义。他希望各位教育界专家学者以宝安为素材案例,以前海为讲台,开展学术研究,为宝安“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希望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深入探索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以前沿理论研究引领粤港澳大湾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前海、宝安将全力做好保障服务。

  李春林代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对出席首届教育家前海论坛的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表示,2024年是中国教育的关键一年,中央文件和全国教育大会为建设教育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前海教育家论坛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意义重大。在深圳前海研讨和展望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合为时而著”“合为事而作”的生动实践,更是以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为目标,为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夯基赋能。

  活动期间,举办了多项重要仪式,包括深圳市宝安区教育局与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的合作签约、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的聘任、“刘彭芝卓越校长卓越教师培养基地”的揭牌及其首席专家的聘任,以及“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深圳)〕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揭牌。

  主旨演讲环节亮点纷呈,刘彭芝以《教育的至臻之道:爱与尊重 因材施教》为题,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她的报告分为“爱与尊重: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创造适合每个师生员工发展的教育”四个部分。她通过人大附中的四个实践案例,展示了爱与尊重教育理念如何助力师生成为最好的自己,推动学校在短短十年间从普通中学蜕变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名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施一公线上发表《留学报国 科教兴邦》报告。他从历史发展的纵深、个人成长的经历、国家战略的布局以及现实成才的需求等多个维度,分享了如何通过创建一所具有创新体制机制的大学,从根本上改变人才培养的生态。他强调,中国教育体系要注重培养顶尖人才尤其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西湖大学定位于“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致力于提升高等教育和学术研究水平,旨在培养具有复合型能力的顶尖创新人才,为中国科技教育的发展开辟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零一学院创始院长郑泉水发表了题为《回归本源的教育:数智时代下成长的“第二通道”》的报告。他强调,数智时代正深刻改变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传统学校形态或将面临重塑。郑泉水提出“第二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核心在于:一是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引导学生聚焦兴趣,实现深度学习与自我超越,培养高阶思维与自信;二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打破壁垒,为拔尖人才铺设成长快车道。他还分享了清华大学钱学森班的创办经验及深圳零一学院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展示了与知名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验证了“第二通道”模式的可行性与价值,为未来人才培养提供了宝贵启示。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邓宏魁在线上作了题为《逆转生命时钟,探索再生奥秘——化学重编程的突破》的报告。他分享了团队从研发化学重编程诱导多能干细胞(CiPS)到高效制备胰岛细胞,并在I型糖尿病治疗上取得初步成果的历程。基于二十年科研积淀,他总结了创新研究的四大要素:好奇心驱动的独立思考与批判性思维,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融合以探寻最佳解决方案,跨学科知识的交叉运用以攻克科学难题,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与深厚积淀。

  在报告发布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周光礼作了题为《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蓝图》的报告。他围绕建设教育强国目标,强调需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以达成育人目标。他提出了六大行动策略: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确保教育主体的多元化;加强多学段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确保连贯性;提升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促进育考评一体化;推动教育方式的创新,加速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注重改革的系统性;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深圳市宝安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曦以《奋力从教育大区向教育强区迈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宝安实践》为题进行了汇报。她介绍了宝安区概况及新时代宝安教育的基本特点,并分享了宝安区在教育高质量发展上的实践:深化教育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以及推动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宝安区政府印发《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将教育置于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宝安区通过多项措施加大教育资源供给,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并出台包括《教师队伍精英领航工程实施方案》在内的10余项专项文件,构建了覆盖教师全成长周期的成长体系。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宝安坚持“健康成长,公平出彩”的学生观,落实全面发展要求,2024年学生在市级以上活动中获奖超3500项。

  在主题发言环节,人大附中党委书记、校长刘小惠就以《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为主题进行了分享。她沿着时间脉络深入剖析,从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历史沿革出发,聚焦40年来人大附中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实践,精准阐释了人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她结合学校的特色策略,讲解了学校七大实践创新路径,分别是“立德为先”,培育学生的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课程筑基”,持续迭代升级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教学求变”,多样态教与学助力学生创新素养培养;“成长护航”,体质健康、心理辅导与生涯规划齐保障,全方位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以评促学”,将教育评价变为学生发展的 “赋能棒”;“师资助力”,强国先强教,强教先强师;“文化蓄势”,历史积淀与精神传承生发源源动力。

  与此同时,来自上海、成都及深圳等地知名中学校长亦在现场作系列主题演讲,上海中学冯志刚分享了中学与大学合作培育资优生学术素养的“导师制计划”实践成果,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介绍了学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并提出早期培养的七大建议,深圳中学校长朱华伟则聚焦“多元融合的高中科学教育实践”展开分享,来自宝安本土的宝安中学(集团)校长袁卫星带来了题为《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的主题发言。(张清华)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