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五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沙河校区举行。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秘书长洪俊杰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回顾了论坛自创办以来的五年历程,指出本届论坛聚焦数字经济、数字贸易、企业国际化以及国际商务案例研究等前沿话题,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高质量投稿论文,充分展现了国际商务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成果。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张庆东在致欢迎辞时表示,本届国际商务论坛的举办,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进国际商务学科群建设、推动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现实举措,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强国建设战略任务培养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具体行动。
主旨演讲分别由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张晓涛教授和副院长段玉婉教授主持。山东财经大学校长、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国际商务论坛秘书长洪俊杰做了题为“新质生产力与人才培养”的报告。洪俊杰首先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别强调了创新在其中的核心地位,并指出教育、科技、人才之间的良性循环对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进一步提出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强调培养体系必须与时俱进,专业理论基础要稳固,培养内容要不断发展,培养模式要不断创新,特别是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要适应数字经济的发展和科技产业的变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做了题为“构建多元平衡的国际经贸关系”的主旨报告,强调了中国加强与南方国家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巩固在欧美等传统市场的份额,提出通过努力建立多元化和稳定的国际经济关系,可以更好地保障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霍建国还呼吁积极关注双边贸易不平衡问题,主动回应贸易伙伴的关切,建立贸易摩擦预警机制,并放宽对外投资审批限制,以增强贸易与投资的协调性。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佟家栋做了题为“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改革‘最后一公里’与对外开放的韧性”的主旨报告,指出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他提出,开放型市场经济是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要求中国在国际规则、国内市场规制、政府管理以及微观标准等方面深化改革。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发表了题为“产业出海与国际商务人才保障”的报告。他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等带来的新市场机遇推动下,企业也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国际产业链重构、供应链脱钩断链等诸多问题的挑战。这些变化对我国企业深度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实现“产业出海”提出了更高要求。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原院长、深圳大学开发与创新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顾学明做了题为“全球产业链新态势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应对”的主旨演讲,从全球产业链发展的新态势、该新态势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多重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三个维度进行了阐述。从妥善处理中美经贸摩擦、增强产业链核心环节的控制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扩大开放深化合作、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规则重构、完善产业链安全防控体系、强化产业集群建设等八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使中国在全球产业链新态势下,保障外贸的稳定发展,并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院长蓝庆新做了题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主旨报告,指出近年来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已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力显著提升。他强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对经济的稳定增长至关重要,尤其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冲击下,中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中国应优化要素组合,发挥综合优势,补齐产业链关键短板,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产业链引领能力。同时,应加强国际合作,优化产业链全球布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