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爱与信任的日常——记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一天
2024-08-19 来源:经济参考网

清晨7点不到,上海这座城市逐渐苏醒,夏日的微风还带着一丝凉意,街道两旁的路灯散发着柔和的光辉。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将一头柔顺的长发整齐地束在脑后,迈着轻快而有力的步伐,抵达了丽园路上的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作为上海首家社区医院,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被业内称作社区卫生中心的“天花板”。它为何如此有名?老百姓能获得什么与众不同的体验?在第七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跟着金迎走进这家社区医院,沉浸式体验基层社区卫生工作者的一天。

在家门口的“小医院”看上“大专家”

中国有495万名基层卫生健康工作者,共同织起一张规模巨大的预防保健和看病就医服务网。金迎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走进门诊大厅,记者并未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取而代之的是,映入眼帘的一架三角钢琴和和萦绕耳畔的世界名曲。金迎和同样一早上班的同事点头示意或交流几句,便迅速走进自己的办公室,换上白大褂,准备开始病房巡视。

7点30分左右,金迎穿梭在各个病房之间,询问患者的身体状况。无论是前几天在家摔倒的75岁老人,还是近期做完肺部手术从市级医院转来的康复病人,她耐心地倾听对方的心声。

“我们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是附近居民,用‘15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兜住他们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上海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较高,有不少独居老人,和他们相处久了以后,我们就像他们的家人一样。”金迎说。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20年完成了改扩建工程,建筑面积由4162平方米增至8300多平方米,配备了全套智能康复设备、雾化仪、肺功能仪、CT等,中心还可开展常见体表肿物切除术、清创缝合术、烧伤冲洗清创术等手术项目。

除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完成高级别的医疗检查,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看到“大专家”,也是金迎一直努力的方向。她一边“筑巢引凤”,一边“三顾茅庐”,邀请三级医院专家来中心坐诊。

今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大力推进上级医院号源下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患者转诊,实现了二三级医院50%的号源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放。在金迎的诚意和在上海市卫健委的牵头下,目前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多家市级医院的“专家天团”达成合作,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的“小医院”就能看到“大专家”。

华东医院疼痛科主任郑拥军在疼痛介入治疗方面是业内权威。上午10点左右,郑拥军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一天打浦人”,开始他的疼痛专病门诊。他的门诊总是排得满满的,慕名而来的病友大部分是住在周边的中老年人。

像这样平时在大医院里“一号难求”的“大专家”,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带教的有不少。中心与瑞金医院魏氏伤科联合,将国家非遗项目辐射至社区,开展中医药特色膏药、功法导引、药浴熏洗、穴位按揉等服务项目。魏氏伤科的专家每周也会来“做一天打浦人”,为患者缓解病痛,并手把手指导中心的青年医生。

“三级医院的医生通过带教门诊对社区有了更深的了解,老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社区医院的医生水平得到了更显著提升。”金迎感叹道,“这是多赢的好事!”

在医疗服务中注入人文关怀

在金迎看来,社区卫生中心是基层的毛细血管,对居民的关照更广泛。她和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来不断提高社区卫生中心的影响力,将一站式、全方位的健康服务送进了楼宇商圈。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工作者在日月光商务楼内为白领提供健康服务(记者 有之炘 摄)

用完工作午餐,金迎就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了日月光商务楼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利用中午时间,为周边白领们提供体检、健康咨询、康复手法治疗等服务。各科室的摊位陆续吸引了众多白领。对于打工族而言,肩颈问题始终是摆脱不了的“痛处”。康复治疗师张萍在现场与咨询者交流沟通,并对其进行体态纠正;针对慢性代谢性疾病逐渐年轻化的现状,护士长陈佳洁在现场为白领们提供颈动脉筛查等服务;临床药师傅佳芝从药物选择、给药途径、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为白领们进行合理用药咨询;中医医师张丽慧以《中医治疗失眠的十八般武艺》为题,为白领们献上一场健康“茶歇”。

“未来我们将与更多商务楼宇合作,打造更多更有温度的智慧医疗服务站点。”在现场忙碌的金迎向记者表示,“这也是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今年中国医师节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对于这一主题,金迎深有感触。除了医学之外,她还有一项专长——钢琴。自幼学习钢琴的她尝试将人文融入医疗服务,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这是她在门诊大厅开设“音乐岛”的初衷。

  志愿者在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大厅的“音乐岛”弹奏钢琴(记者 有之炘 摄)

下午3点,从打浦桥社区医院门诊大厅的“音乐岛”传来了《我和我的祖国》的旋律,这是志愿者倪阿姨演绎的作品。她几乎每周都会来到门诊大厅的三角钢琴前,用灵巧的双手弹奏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曲目。“我是附近的居民,曾经在这里看过病。我希望我的音乐能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慰藉,能够帮助他们减轻焦虑和疼痛。”倪阿姨说。

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门诊又不开,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不便。去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2023—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举措,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方便居民配药开药、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等。自去年11月起,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开设社区夜门诊和假日门诊,设有全科门诊、中医适宜技术、康复理疗等,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错峰就医需求。

晚上7点左右,记者来到打浦桥街道社区医院的康复中心,这里依旧灯火通明,上下肢机器人、手康复训练器、天轨康复系统等器械一应俱全,来这里的居民络绎不绝。

金迎告诉记者,本以为傍晚5点到晚上8点的夜门诊时段可能没什么人,没想到开了以后如此忙碌,既有下班来做康复理疗的年轻人,也有需要配药但白天怕热不敢出门的老年人。

据悉,“有人常驻、有灯常亮”的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均门诊量1200多人次左右,单日最高门诊量1900人次,在提升看病能力“高度”的同时,也增加了群众就医“温度”。

从一个人跑得快到一群人跑更远

细心的人会发现,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招牌上第二冠名赫然写着“社区医院”。今年5月,这座“小而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添了个新招牌——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社区医院。这在上海市24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是头一个。

事实上,作为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的新任代表,金迎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的建议》,建议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促进“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格局更快形成。通过社区医院的更名及建设,临床专科、住院、手术等服务项目可以进一步扩充,更多的新技术可以引进,医疗服务功能短板得到补齐。

当然,在她看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名为社区医院,并非简单地增加一块牌子,而是以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为抓手,强化综合健康管理,最终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

为超大规模人口提供可及的优质医疗服务,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中国深化医改的必答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在办公室写一份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建议(记者 有之炘 摄)

对于天天在基层工作的金迎而言,《决定》激发了她更多思考。晚上8点,金迎独自坐在办公室,修改一份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医院建设的新建议。

据她介绍,上海只有不到6%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成为社区医院。“一个人可以跑得快,一群人才能跑得更远。”金迎期待,更多政策支持,也期待更多同行行动起来,聚沙成塔,共同提升社区医院的能力建设,让更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蝶变成为老百姓信任的、家门口的好医院。

从早8点到晚8点,金迎早已习惯并享受这种充实的工作节奏。“有人说我们是社区卫生中心的‘天花板’,但我并不认为我们是“天花板”,因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永无止境,我们要做的就是精益求精。”(记者 有之炘 袁全 上海报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