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月31日举办的2024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了《2024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下称“报告”)。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范围内,GDP达千亿元以上的县域有59个(下称“千亿县”)。千亿县以全国1.2%的陆地总面积、4.5%的常住人口,贡献了全国7.6%的GDP、10%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产值、10%左右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表示,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经济布局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连接点,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压舱石和稳定器。
报告重点关注千亿县、工业大县和百强县发展特点和模式,通过“事”说、“数”说、“道”说展示县域发展图景,并有针对性的选取国内外县域经济发展实践案例总结经验模式,同时针对县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城乡融合等重点课题提出发展建议。
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全国1865个县、市、旗,贡献了全国37%以上的GDP、39%以上的第二产业增加值、46%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带动和保障作用。
报告发现,千亿县形成了六大典型发展模式。一是以昆山市、江阴市、慈溪市、义乌市等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创新驱动主导模式;二是以晋江市、南安市等为代表的粤闽浙沿海城市群产业集群驱动主导模式;三是以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为代表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融合驱动主导模式;四是以龙口市、胶州市为代表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传统产业升级驱动主导模式;五是以神木市、准格尔旗为代表的呼包鄂榆城市群资源驱动主导模式;六是以仁怀市为代表的核心企业驱动主导模式。
报告显示,工业大县成为县域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载体。2023年,千亿县平均规上工业企业产值达到2250亿元。部分县域抢抓国际国内发展机遇,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不断推动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工业量级持续壮大。工业大县已经形成开放带动型、产业承接型、品牌引领型、创新驱动型、产业链延伸型、绿色转型型、数字赋能型等七大发展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