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7月31日印发《中医药标准化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部署了“加强重点领域中医药标准供给”等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指出到2026年底,适应中医药高质量发展需要、结构合理的标准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标准体系不断优化和完善,完成180项中医药国内标准和3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
《通知》还要求,中医药标准质量进一步提高,标准应用推广和评价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标准化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中医药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增强,培养450名中医药标准化骨干人才。中医药国际标准化能力显著提升,标准化支撑和服务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关于中医药标准制定,《通知》提出,完成50项重大疑难杂病、慢性病、传染性疾病以及中医优势病种中医、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康复指南。修订一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修订20项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制定20项老年人、妇幼、儿童和青少年等重点人群健康干预指南。制修订中医药信息标准20-30项,包括中医药分类编码、技术规范、功能指引、建设指南以及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等。
记者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了解到,我国已有中医药各类标准3000多项,中医药标准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目前我国已制定中医药推荐性国家标准77项、指导性技术文件12项、中医药行业标准10项、中医药地方标准1000余项、中医药团体标准2500余项。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已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11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