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中国杨梅何以海外“出圈”?
2024-07-29 记者 袁震宇 顾小立 来源: 经济参考报

  盛产于中国浙江的一种水果——杨梅,这个夏天在海外“火”了。

  近段时间,杨梅在海外“出圈”的短视频在不少社交媒体上热传。在杨梅的主要产地之一丽水青田,当地海关统计,今年杨梅出口量与去年的20余吨相比,预计可翻一倍。

  在台州仙居,有经销商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将数百公斤杨梅出口到新加坡、阿联酋和加拿大等地。一位来自宁波的杨梅种植大户告诉记者,今年的杨梅出口卖得价格高,在欧洲一些地方,规格比较大的杨梅,能卖到每颗10多元人民币,好的还能卖更贵。

  杨梅好吃,但极难保存。“头日新鲜、次日色变、三日色味皆变”,历来外销不易。此番走红海外,原因何在?

  首先是种植大户们采用新技术延长杨梅保鲜时间。在仙居,不少果农处理采摘后的杨梅已有一套“标准化”的流程:冷风吹干水分,冷库冷藏降温,冰块锁鲜打包。为了尽可能减少长途运输对杨梅品质的影响,果农们不断改进气调锁鲜等储运技术,让杨梅保鲜期最长可延至近30天,为杨梅“出海”争取了时间。

  其次,地方农业农村等部门帮助果农提高种植技术,提升杨梅的品质。在宁波余姚,当地组织农技专家普及推广了一批绿色优质高效实用技术,精品果率显著提升,杨梅变得更加颗粒饱满、酸甜可口,亩均新增产值超过2000元,增加了杨梅出口海外的“底气”。

  另外,经销商在杨梅产品的推广上花足了心思:杨梅包装上印刷了国潮插画,图案融入了本地山水的秀丽风光;有的礼盒里附赠了与杨梅相关的文创饰品,把“杨梅IP”做大做强;开发杨梅酥、杨梅酒等周边产业,让杨梅出口从“一季火”走向“全年红”……

  一些果农感叹,在本地,杨梅并不是什么稀罕的水果,过去总感觉这种一到夏天便随处可见的果子“没有什么大名堂”。有果农前些年改种了“身价”更高的“洋水果”,结果今年把账一算,发现还不如把杨梅好好种精、种优得到的收益高。

  一颗杨梅虽小,其海外“爆火”背后的经济道理却值得品味。

  在各地经济发展中,有不少像杨梅这样看似不太起眼的传统产业。对于这些产业,是简单化以“新兴产业”取而代之,还是因地制宜推动产业改造提升?

  近些年,还有不少类似的中国的产品在海外掀起关注热潮。比如,2022年秋冬之际,中国生产的电热毯等“取暖神器”走红欧洲市场。大型跨境电商平台的数据显示,当年海外对中国取暖产品的需求量同比大幅增长,部分单品的增长超过50%。

  一些企业家感慨地说,实际上,为了那一刻的“爆单”,他们已经与取暖产品“较劲”了10多年,努力在一些参数上做到“极致”,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基层调研走访时,记者曾碰到一些经济部门的干部“诉苦”,为当地没有“热门”产业入驻而发愁。事实上,如果拉长时间维度来看,所谓的“热门”与“冷门”,在经济活动中从来都是相对的。一哄而上跟着当下的“热门”走,能成功的是极少数;“看似寻常最奇崛”的产业发展之路却历久弥新。

  能否在“看准了”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本地特色,保持发展战略定力,考验着经营主体与地方政府的智慧。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多地买房、租房即可落户,吸引人还需留住人

多地买房、租房即可落户,吸引人还需留住人

“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同步推进户籍、用人、档案等服务改革”“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

·数据、AI、5G 多要素赋能城市“智慧未来”

装备制造老基地里的新故事

装备制造老基地里的新故事

在位于湖北省鄂州市的华工激光智能制造产业园葛店园区,一台长30米、重45吨的“大家伙”正被吊起打包出口海外。

·央企牵头多个创新联合体密集成立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8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