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守好粮田有良方——宁夏积极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
2024-06-29 记者 苏醒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仓廪实,天下安。耕地,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饭碗,另一头连着国家粮食安全。宁夏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近年来,宁夏压紧压实耕地保护工作责任,积极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通过推进撂荒地利用、耕地改造提升、推广应用耕地保护“天地共管”等举措,实现了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升、生态有改善。

  拓“荒地”:盐碱滩变良田

  仲夏时节,走在宁夏石嘴山市惠农区简泉农场的田埂上,一行行玉米拔节生长,萌发的绿意喷薄而出,这是这片土地不曾有过的颜色。很难想象,这片沃野良田曾经是一片盐霜皑皑的盐碱滩。

  “这里最早是一片盐碱荒滩和废弃的鱼塘,‘冬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是这片地原来的真实写照。”宁夏农垦简泉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涛说,去年开始我们申请项目资金实施了简泉农场盐渍化整治项目,今年4月开始头茬播种,目前玉米长势良好,相信过不了几年,这片地就能变成真正的“粮田”。

  地处宁夏引黄灌区下游的石嘴山市是盐碱地发生的重灾区,因地形平坦低洼、蒸发强烈,形成大片盐碱地。其中,“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面积达10万余亩。

  如何唤醒这些沉睡的土地资源?节水滴灌+暗管排水是当地在盐碱地改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

  田野间,一道道滴灌管从田中穿行而过,在地下1.5米处深埋的排水管网,可以将田间灌水、地下返水和雨后积水等汇集到强排泵站,最终通过强排管排入沟渠中,并带走土壤中的盐分。

  “盐碱地是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宁夏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高岩说,通过土地平整、客土回填、节水滴灌、暗管排水、土壤改良等措施,对2300多亩因盐碱化程度较高而无法耕作的未利用地进行综合整治,使盐碱地达到稳定耕种条件,拓展了农业生产空间。

  优“劣地”:低产田变高产田

  今年56岁的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星海镇枣香村村民杨彦彪,同样尝尽了盐碱地的苦。32年前,杨彦彪一家从宁夏西海固地区搬迁而来。

  “盐碱地地力差,往往是春播后玉米破土而出,看着长势好,临近收获就死掉将近一半。忙活一年除去化肥农药种子机耕等费用,算完账还要赔钱。”杨彦彪说。

  常年缺苗减产让土地收益低,农户种植积极性差,枣香村土地撂荒率一度超过70%。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2023年,宁夏自然资源厅在枣香村实施耕地提升改造项目。渠道修葺、道路调整、田块归并、改良土壤、提升地力、引进良种……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成效逐渐显现。

  如今漫步枣香村的田间地头,虽无枣香,但闻稻香,盐碱地变成了“水浇地”,种上了水稻。星海镇副镇长杨宏杰说,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和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枣香村1648亩改造提升的耕地全部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耕作机械化和生产规模化,土地生产能力和种植收益显著提升,村民种田的意愿也越来越强了。

  “土地整治后种水稻肯定赔不了!今年是头一年种,预计每亩地稻谷产量能超1000斤。未来水稻与其他作物轮播耕作可实现盐碱地长期开发利用,让盐碱地变良田,低产田变高产田。”说起盐碱地治理的成效和潜力,与盐碱地“缠斗”了30多年的杨彦彪期待满满。

  保“优地”:耕地保护“天地共管”

  走进宁夏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村部,一块耕地保护监管责任牌十分醒目:左半幅为耕地保护监管责任人职责公示,右半幅是耕地保护监管责任范围示意图。

  “这张图将我们全村1.1万余亩耕地划分为14个网格,扫描上面的二维码即可获取每个区域内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位置、分布、耕地质量等信息和相关政策法规。”金星村村委会主任梁晨丽说。

  为压实耕地保护监管责任,2023年宁夏建立起覆盖自治区、市、县、乡、村和村民小组的“六级”耕地保护监管体系,将全区耕地划分为13447个责任区,让每一块耕地都有责任人。

  那么,这样的监管网络如何发挥作用?宁夏自然资源勘测调查院耕地保护科科长马闹闹告诉记者,村和村民小组是耕地保护最直接的主体,梁晨丽就是金星村的五级耕地保护监管责任人,负责全村的耕地巡查保护,14名村网格长则是六级耕地保护监管责任人,按照划定的区域开展巡查,及时发现、制止、上报辖区内违法占用耕地、挖沙取土、倾倒垃圾、破坏耕地等行为。同时,每一块责任区都设立了二维码警示桩,群众扫描警示桩上的二维码即可对疑似破坏耕地行为进行“一键举报”并上传印证照片。

  保护耕地,除了有监管责任人实地巡查,还有科技助力。马闹闹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如何通过科技手段来巡查——打开宁夏耕地保护手机App,就能看到村内耕地的遥感影像图,判断是否存在耕地被占用的情况,还可记录巡查路线、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进行全流程督促提醒监管,实现了耕地保护“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微风轻拂,麦浪翻滚。“看这麦子长得多旺啊!再过一段时间就成熟收割啦,今年的收成应该很不错。”梁晨丽说。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近视防控产品“眼花缭乱” 安全有效谁来保证?

近视防控产品“眼花缭乱” 安全有效谁来保证?

不同近视防控产品适用场景不同,并非价格高、技术新的就好用,家长须谨慎选择。

·第一现场|光伏结算三提速 速度也是生产力

更快!看中国高铁“新动作”

回望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一步一个台阶,经历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

·中交集团:擦亮中国基建国家名片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9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