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重庆合川培育“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
2024-06-27 记者 吴楠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重庆市合川区清平镇是西南地区最大的日用玻璃产业基地,具有年产日用玻璃制品60余万吨、产值近40亿元的规模。今年一季度日用玻璃产业规模工业总产值7.55亿元,同比增长16.19%。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清平镇能克服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劣势,将日用玻璃产业发展到如今的规模,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该镇具有的产业人才优势。

  近年来,合川区人社局牵头培育“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持续扩大人才优势,努力打造一套完善的玻璃工职业技能培训标准与流程。2022年,“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在第五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中获得劳务品牌组二等奖,完成了从“清平玻璃工”到“山城玻璃工”的蜕变。

  目前,清平镇日用玻璃产业从业者1万多名,专业技术人员逾800名。“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成为清平镇传承玻璃制作技艺、带动人员就业的重要抓手。

  合川区玻璃协会会长蒋代远介绍,清平镇人工制作玻璃制品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清朝末年,当时的手工艺人就地取材,采集硅砂、方解石、白云石,配上草灰等熔化后,人工吹制出坛、罐、缸等日用品。百余年的发展,培养出一批具有玻璃制作技艺的匠人,能在几分钟时间内,不用任何模具、全凭自己构思,吹出U形、蛇形、鹿形等独特形状的玻璃制品。

  在重庆洋桥玻璃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王勇正在一个玻璃花瓶上雕琢“小猫观鱼”图案,只见猫眼灵动有神、猫须根根分明,鱼儿在水中轻灵地游弋。

  该公司行政总监文娟介绍,公司目前生产精雕、刻花等10余种玻璃工艺品,年产值近400万元。公司现有20多名做手工精雕、刻花的师傅,平均年龄超过50岁。

  令人欣慰的是,在“山城玻璃工”相关机制的推动下,一些年轻人对玻璃精雕工艺极为着迷,21岁的覃粤正跟着王勇学习。“雕好一个瓶子上的图案常常要花半个多月,看着自己慢慢磨出来的作品,很有成就感。”覃粤说。

  “如今,当一名‘山城玻璃工’已成为清平许多想拥有一技之长、吃‘技能饭’的年轻人的优先选择。”蒋代远说。1983年,19岁的蒋代远进入玻璃厂工作,成为一名玻璃吹制工,随后开办企业,现在已是“山城玻璃工”的代表人物。

  “我是土生土长的清平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培训让我有了一技之长,实现了家门口就业。”重庆金星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工人李会说,培训让他们提高了技术、增加了收入,有了更强的获得感。

  截至目前,“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共举办15期培训班,培训人员500余人,通过校企共建、“培训+就业”模式,输送劳务人员万余人。合川区将“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建设与产业发展、促进创业就业结合,培育劳务品牌承建单位10家,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就业21万人。

  选树一个品牌、盘活一个产业、带富一方群众。合川区人社局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王宏伟表示,“山城玻璃工”劳务品牌将继续健全“龙头企业+职校+行业协会+品牌专家”的运营模式,聚焦“洁净型、功能型、智能型、文化型”玻璃特色主导产业,助力合川到2027年形成百亿级玻璃产业集群。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近视防控产品“眼花缭乱” 安全有效谁来保证?

近视防控产品“眼花缭乱” 安全有效谁来保证?

不同近视防控产品适用场景不同,并非价格高、技术新的就好用,家长须谨慎选择。

·买注册量、刷转评赞 层层加码令人忧

更快!看中国高铁“新动作”

回望中国高铁发展历程,依靠自主创新,中国高铁基础设施和移动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一步一个台阶,经历了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

·中交集团:擦亮中国基建国家名片

《经济参考报》社有限责任公司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7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