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有趣又解压 你难以找到这样的雪乡
2023-11-27 作者:王君宝 来源: 经济参考报

  自小生活在哈尔滨的我,对雪习以为常,即便是暴雪,也见怪不怪。

  但驱车从城区一路向张广才岭开去,沿路的风光还是惊叹不已——平原慢慢变成高山,山坡上的墨绿色渐渐被白色取代,直至雪乡入口。

  雪乡,是不清雪的。所以,当车子或者脚步进入雪乡大门的一刻,车速或是步伐就会变慢,嘎吱声不绝于耳。

  越走越深,你会看到被白雪覆盖的房子、树杈和车顶。不过,这雪极像是盖上去的棉被。

  由于雪乡的雪黏性大,所以雪花常常“探出头来”,在房檐旁垂而不落,形成“雪舌”;木桩上的积雪也会形成蘑菇状,给人以童话之感。

  来不及多看,便进入房间内放行李。与室外的寒冷不同,屋里暖意融融,没有一丝寒气。

  东北的冬天,总是黑得很早。收拾好行李,再走出房间,天已经全黑,红灯笼罩得人脸上一层红晕。

  雪乡不大,几条街组成的园区以低矮的民房为主。沿着主街雪韵大街,你能感受到这个中国冰雪旅游代表性景区的独特。

  商户的窗上,写着烧烤、火锅,门一开一合,热气从出来的人身后散发出去。窗台上摆着的啤酒瓶,提醒你不要向老板点“常温啤酒”。

  室外摊位上,冻梨、冻柿子、雪糕,摆在外面,拿起一个,硬邦邦,用来钉钉子,轻而易举。

  旁边的泼水成冰招牌,很是吸引人。游客手握一瓶热水,自下而上、从前向后一甩,头顶上就会多出“一朵云”。

  来不及鼓掌,便被身后的笑声吸引。只见家长拖着坐在雪圈中的幼童,在白雪覆盖的路上疾驰。

  突然感慨,这里玩雪的方法,真是千奇百怪。

  其实,还有更怪的。

  行走在栈道上,用脚踢旁边的树,可以瞬间领略雪崩的厉害;在雪乡故里,一个后仰跳步,随时能体验被雪拥抱的感觉;在大雪谷,雪地摩托刚停稳,头戴狗皮帽的“土匪”便问“来者何人”,几轮对话后,可能得到投喂狍子的机会,或者坐上雪圈,被车拉下山,感受速度与激情。

  这就是雪乡的雪。即便来过多次,依然会被狠狠地吸引。当然,吸引人的,还有雪花背后的故事。

  雪乡民宿老板樊兆义,是我采访较多的一位雪乡人。30多年前,他还只是这里的一位林业工人。

  从因雪而困,离开家乡,到开办民宿,樊兆义的故事和千千万万雪乡人一样,跌宕起伏。

  回望过去的历程,樊兆义怎么也想不到,这山窝窝能有如此盛景。

  但这就是智慧与汗水的神奇。保护生态、利用生态,抛弃砍伐、转型发展,山里的雪乡人用实际行动践行并印证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近期,雪乡开启新一轮冰雪旅游季。安静了半年的山沟,再次喧闹起来。

  远处,烟花照亮了雪乡的夜空;篝火旁,游客随着音乐尽情摇摆;秧歌巡游似有魔法,让游客莫名跟着同一个方向边走边扭动……

  你难以在世界上其他地方找到这样的雪乡,也难以在走出雪乡后忘记那里的味道。

  那是一种风吹过脸颊,将雪花拍在脸上的冷;那是从室外进入屋里,迎面接过一杯热茶的暖。

  那是从山顶坐着雪圈疾驰而下的快;那是踩着积雪盯着木桩上圆鼓鼓的雪堆发呆的慢。

  那是初入雪乡时的兴奋,是驱车离开下山时的不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地下是煤海 地上变绿海——黄河中游煤矿区发展见闻

地下是煤海 地上变绿海——黄河中游煤矿区发展见闻

在神木市朔铭环保贸易有限公司的砖窑出窑口,伴着滚滚热浪,一车红彤彤的砖被拉了出来。

·“登顶”全球最大船东国 我国离航运强国还有多远?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5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