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重阳节的牵挂
2023-10-22 来源: 经济参考网

  山,是困牛山。河,是黑滩河。路,是勇往前进的长征路。桥,是义无反顾的信仰桥。

  转眼已是深秋,漫山红遍,层林尽染,又是一年一度“倍思亲人”的重阳节。在这个红军将士用鲜血和赤诚谱写壮丽诗篇的地方,山有色、水有声、石有痕、人有情。当地群众对红军的牵挂,跨越了整整89年!

  1934年的重阳节是一个让困牛山群众世代铭记的日子。那天,在村民口中“看着还是些娃娃样子”的红军将士逆行迎击,分兵诱敌,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当俘虏,弹尽粮绝之际,纵身一跃,集体跳崖。自此,他们的故事在这里口口相颂,他们的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

  重阳节的牵挂是一段伟大的红色记忆。

  1934年10月15日,在甘溪战役遭遇失利的红军长征先遣队红六军团转战至石阡县龙塘镇朱家坝,因发现前方已有黔军、湘军主力设伏,军团部研究决定改变行军路线,迅速甩开敌人,向镇远县与石阡之间转移穿插,本是前锋的第18师52团改为后卫,狙击拖住敌人掩护军团主力转移,再行撤退与主力会合。

  1934年10月16日,正好是重阳节,第18师52团完成掩护主力转移任务,面对身后数倍于己、穷追不舍的顽敌,行至关口,在退路被截断的情况下,为不暴露刚刚转移的军团主力方向,他们毅然选择在师长龙云、团长田海清率领下逆行折返,改道向西,一路交火,成功将围追堵截的四面之敌诱聚至川岩坝、困牛山一带。

  困牛山,三面被悬崖峭壁的黑滩河所环绕,只有一面出口,地形呈布袋状,老百姓放牛至此,只需守住上山入口即可,故名困牛山。在这里,红军背水列阵,打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冲锋,死死拖住蜂拥而来的敌军,拼到弹尽粮绝,也没有回头,随着最后一声号响,百余名红军义无反顾跳下70多米高的黑滩河崖……

  黑滩河畔,青山不语,英雄长眠,明月当空,浩气长存。除被石缝夹住或树藤缠绕,并在当地群众冒死相救下,隐姓埋名活下来的陈步荣(原名何世荣)、李育杰、黄明高(原名潘俊麒)等少数红军外,这里的人们并不知道牺牲在大山里的红军队伍就是红六军团第18师52团。军团长萧克留下17师51团3营(营长周仁杰)接应,见52团迟迟没有跟上,只好继续前行,52团也成了战友们挥之不去的牵挂。

  然而,当地村民们从来没有忘记,他们说:“一支红军部队为了人民的利益,以气壮山河般的气概牺牲在了黑滩河畔。”自此,他们就多了一个令外界称作“怪异”的习俗,每逢重阳节,除了村里要举行集体祭祀外,家长还会带着孩子到黑滩河悬崖下的河滩上祭拜。

  困牛山战斗发生的时候,困牛山村原支书张国玉的爷爷年龄还小,正在对面隔河相望的老君山上放牛,是红军跳崖的目击者之一。张国玉清晰记得小时候爷爷带她到悬崖下面河滩上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红军战士们,你们牺牲的时候还都是些娃娃仔,你们回不了家,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你们没有子女,这就是你们的子女,你们安息吧。”

  70年后的2004年,也正是村民们的这一举动,让一直牵挂着他们的组织和战友、一直在找寻他们历史踪迹的党史研究专家,找到了这场恶战的准确发生地,找到了红52团,只是他们除个别幸存者外,都已是青山忠骨。

  重阳节的牵挂是一种伟大的红军精神。

  在困牛山村,群众对祖辈们口口相传下来的红军故事耳熟能详,家家户户都能讲一讲红军往事。

  龙唐镇困牛山村皮纸厂组附近的山坳里有一座修于明清时期的古石板桥,连接着通往困牛山战斗遗址的一条古石板路,人们称为“古商大道”,是古代去思南县做生意的必经之路。住在桥边山坡上的老人张顺荣说,过去听他奶奶讲,那支红军队伍就是从这里进入了困牛山。

  张顺荣说,他家婆和附近的乡亲们在古桥边曾冒险救治过一个受伤严重的小红军。后来为了避免被敌人发现,他们将其悄悄送至不远处思南县青杠园的一个亲戚家,改姓继养。这个小红军就是幸存者之一的黄明高(原名潘俊麒)。

  在困牛山村甘溪槽组革命农庄的墙上,挂着主人家祖父、时年94岁老人蔡应举生前的讲述,“听说要打仗,我就去老君山营盘躲藏,看到红军从困牛山上深基坟下营盘垴往小河方向撤退,在小河(虎井沟)跳岩了。满坡都是人,约有好几千人。第二天,我从王秦寨回家,特下坡进虎井沟去看,隔河看到有跳岩牺牲了的红军,有一窖窖。”

  站在困牛山战斗最激烈的营盘垴路口,困牛山村原支书张国玉向前来瞻仰红军烈士的大学师生讲述从小爷爷给她讲过无数次的红军故事。“爷爷讲了一辈子,我听了一辈子。”张国玉回忆道:“田海清团长是在这里牺牲的,那边就是田团长的墓。当时他带领52团据守路口,掩护18师龙云师长和师部从右边的‘之’字路下河沟向思南方向突围,他是在向敌人发起反冲锋过程中牺牲的,团长牺牲了营长上,营长牺牲了连长上。爷爷说,他在对面山上听一阵枪声过后,对面敌军里就夹杂着老百姓的哭喊声,这边的红军喊‘大家注意了,不要开枪,有老百姓’‘老乡们别害怕,快卧倒!’接着红军朝天开枪,向虎井沟方向撤退了,敌人一边叫嚣着让红军投降,一边裹挟着抓来的老百姓向红军压来,再后来一声军号响起,红军便集体往崖下跳。”

  当时17岁的陈世荣(原名何步荣)是52团司号员,跳崖后被藤条缠住幸存,后被当地乡亲们收养。他曾告诉女婿覃智学:“红军分不清被裹挟在最前面的是土匪还是老百姓,红军怕伤老百姓,手软,没有狠狠地打。不然,红军不会那样惨,那么多人跳崖。”

  逆行迎击,四面诱敌,他们置自己于危险处境换来红六军团的绝处逢生,服从命令,顾全大局,视死如归,为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木黄的胜利会师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宁可自己跳崖,也不伤害百姓,没有一人叛变,没有一个逃兵……这就是人民军队的气节。人民军队信念坚定,绝对忠诚,是真正的为人民。

  重阳节的牵挂是新时代奋进的力量。

  困牛山,是一个英雄的坐标,是一面先锋的旗帜。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新时代在红色精神光芒的映照下,越发苍劲,煜煜生辉。

  困牛山村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挖掘红色资源,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产业。将红色党性教育与红色乡村文旅相结合,围绕一个红军走过的地方、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故事,一处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一种触碰心灵的现场体验,打造红色教育现场打卡点和乡村旅游路线图,努力让红色血脉深入骨髓,让红军故事薪火相传,让美丽乡村人人向往。

  目前,困牛山战斗遗址展示园纪念碑广场、困牛山红军壮举展陈中心、红军步道、红色村书、红色驿站、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红色电影、红色歌曲等硬件、软件基础配套设施基本完善,不断提升。红军小学正在建设施工,《红军浴血困牛山》《一封红家书》《丰碑》等文化作品不断丰富,颂为经典。“一核一路两环三寨一基地”的文旅景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构画实施。以村集体经济为引领,以红色品牌为依托,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产业集群已经布局成型。

  困牛山红军精神已凝聚汇成了黑滩河畔新时代奋进的磅礴力量!(作者:刘坤,新华社驻石阡县帮扶工作队队员,石阡县龙塘镇党委副书记、困牛山村第一书记)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6000000000000001110000131074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