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近日在甘肃省定西市举办。多年来,定西市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中药材成为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2022年,定西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25亿元,增加值46.24亿元。
中药材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定西地处陇中地区,有“千年药乡”之誉,是我国西北道地中药材生产区域。全国常用中药材品种黄芪、当归、党参、金银花,多出自这里。
烈日当头,定西市陇西县首阳镇董家堡村农民闫百平正在中药田里拔草。他告诉记者,十多年前,家里开始种植黄芪等中药材,甘肃省农技推广总站的专家定时来田间指导、有关部门每年亩均补贴一袋有机肥和两袋复合肥……好政策带来高收益,闫百平去年种植了5亩银柴胡等中药材,总共卖了3万多元。“我今年一下流转了近30亩地,预计亩均至少增收1000元。”他说。
据定西市介绍,定西市50余万户农户中,有33万多户从事中药材种植,户均种植中药材6亩以上。除了种植中药材,闫百平等首阳镇农民依托中药材交易市场搞起销售。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也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之一。据业内人士介绍,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交易的党参、甘草,占全国市场销量的七成以上。每年有近50万吨西北地产大宗原药材和切片从首阳销往全国各地。
通过“种植+销售”的产业发展模式,当地农户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陇西县首阳镇党建办主任程哓东介绍,2022年,首阳镇农民年均可支配收入超1.5万元,其中超六成是中药材产业上的收入。
“在定西,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据统计,中药材种植加工收入已占2022年定西市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5%。2022年,定西市中医药全产业链产值达425亿元,实现增加值46.24亿元。”定西市委副书记温卫东说,定西市鼓励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在推动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扩繁、绿色标准化种植、储存生产加工能力提升和促进群众增收等方面作用显著。
标准化种植让药农打了“翻身仗”
得益于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药材种植户的药材才卖上了好价钱。“药材种植不规范,过去遭遇客商压价也是常有的事儿。”陇西县福星镇庞家岔村合作社负责人刘振文说,最近这几年, 专业合作社越来越红火。
五年前,刘振文带领全体专业合作社社员加入当地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在当地龙头药企的GMP等认证规范下,他们大规模开展适宜机械化耕作的梯田改造,邀请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一对一指导……享受连续政策“红利”。2023年,该合作社产值预计突破300万元。
陇西县中医药产业发展局局长王伟介绍,近几年,陇西县每年筹措专项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持续推广绿色标准化种植,已建成中药材药源基地50万亩,标准化种植面积超35万亩。“如今,定西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扩大至200万亩,标准化种植率达80%以上。”温卫东说。
目前,定西中医药加工企业产值由2018年的35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70亿元。产业链正从初级切片向饮片炮制、有效成分提取、配方颗粒、成药制造、保健品开发等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甘肃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刘伯荣说,2022年,甘肃省中药材种植面积为491万亩,标准化种植率为55%,产量达147万吨,位居全国前列。
科技创新提高中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药博会前夕,记者走进占地500多亩的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库陇西药圃园内,花香和草药香扑面而来。
药材好,药才好。为了进一步把控中药材的品质,2019年,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库正式建立。种质资源也称遗传资源,种质是生物体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因此,种质资源是中药材的“芯片”,也是中药材有效、安全、稳定的基础。
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库助理农艺师李光文说,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晾晒、筛选、封装、编号、赋码等一系列精密操作,工作人员就能对采集到的中药材种子进行封装入库储存。每一颗中药材种子都被赋予DNA条形码,工作人员只需用手机一扫,种质信息就一目了然。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甘肃省中草药种质资源已保存品种有94种,共3264份。
种质资源库是集中草药新品种引进驯化、种质资源保护、科技研发转化和科普教育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产学研试验示范园。据介绍,建设中草药种质资源库,一方面是保护种质的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可以对好的品种进行试验、繁殖、推广等。目前定西已建成大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并建立种子繁育基地4.23万亩,种苗繁育基地15.33万亩。
据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相关部门正加快制定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文件,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科技攻关,从源头狠抓中药材质量,增强中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