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通讯社主管

首页 >> 正文

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双向互动——西部文博会上的“诗意邂逅”
——西部文博会上的“诗意邂逅”
2023-08-22 记者 贺占军 邹竞一 西安报道 来源: 经济参考报

  一声清亮的哨音响起,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杨帆手中的小物件。连日来,在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果展区,杨帆不停地向参观者介绍非遗“鱼化泥叫叫”的传承历史,讲述他与诗意乡村相遇的故事。

  “鱼化泥叫叫”也称泥哨,是发源于陕西省西安市鱼化寨一带的一项古老民间手工技艺。杨帆是“鱼化泥叫叫”技艺的非遗传承人,2019年冬天,他将城中的工作室搬到了位于秦岭脚下的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在古朴的院落中抟泥成器,传习技艺。

  开门迎客以来,几乎每天都有上百名游客步入杨帆的小院,沉浸式体验泥哨制作,大量的客流间接带动了小峪口村村民增收。

  “乡村是非遗文化的土壤,文化是‘千村千面’的核心,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杨帆说。

  如今,“鱼化泥叫叫”、秦腔脸谱绘画、广陵琴派、土织布技艺……一个个非遗传承体验项目先后在小峪口村落地,在活态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近日,杨帆与小峪口村的多位非遗传承人来到正在西安举办的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果展区,白马花田营造社、福建赤溪村、中国金蚕小镇等12个来自全国多地的乡村振兴案例,勾勒出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的新成果,展现了乡村土壤滋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实践,诠释了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双向奔赴”的中国道路。

  在福建赤溪福籽文创展区,精致的茶礼吸引了众多参观者。

  “我们深挖赤溪的特色地域文化,开发了品类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旅游项目,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乡村文化体验。在赤溪,游客不仅可以采茶、喝茶,还能参与文创制作、畲族文化体验、旅拍等活动。”民族文创品牌“爱我石榴籽”的创始人余丽辉说。

  在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成为备受关注的热点。与会嘉宾表示,当前我国文旅融合程度不断加深,“1+1>2”的效果不断彰显。近年来,各地不断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优势叠加、相互赋能的良好局面。

  “从前,学手艺是为了走出大山,如今学成手艺,是为了回到大山。”谈到乡村振兴对自己生活的改变,前来参展的羌族草编制作工艺传承人王兴碧对记者说。

  因幼年的一场意外,王兴碧小腿残疾,曾是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的贫困户。2013年,在当地残联等部门的帮助下,王兴碧开始研习草编技艺。十年间,王兴碧在家乡边制作边教学,如今已带出20多名徒弟。

  羌族草编是在北川羌族聚居地流传的传统技艺。近年来,当地依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设立北川县羌族草竹编非遗工坊,至今开展公益性技能培训100多期,培训5000余人,带动超过200名留守妇女和残疾人实现灵活、居家就业,赋能乡村振兴。

  在第十届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诸如此类赋能乡村振兴的案例受到人们关注,不少机构集文化研究、产品开发、技术培训、研学体验、“线上+线下”宣传销售模式于一体,不断延长中国文旅产业链,实现旅游产品差异化供给。

  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双向互动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彰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乡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感受诗意栖居。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获取授权

中国光伏风电产业何以领跑全球

中国光伏风电产业何以领跑全球

截至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13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

·从“扶贫”到“富民”——来自罗霄山脉的黄桃产业观察

国企领跑 山西构建“多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

国企领跑 山西构建“多业支撑”现代产业体系

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努力实现从“一业独大”向“多业支撑”转变。

·国企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重组活跃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8039543号

01014001008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5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