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作为国际通行的投融资理念,是绿色金融管理的重要支柱之一。近日,我国首批两单ESG保险项目在浙江湖州落地,涉及保额8800万元,成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保险领域的破局之举。
“保险业正从以往的‘损失补偿’向‘风险减量’转型。未来将风险标的转换为风险因子,做到ESG风险识别,是保险产品创新的关键。”人保财险风险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晓翾日前在“ESG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保险研讨会”上表示,应强化对ESG风险的体系化评估和减量服务,将保险风险评估的视角引入ESG评价体系中,实现风险评估结果与保费折扣系数的联动。
今年初,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明确:“鼓励各公司把风险减量服务嵌入企业管理与生产流程中,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一揽子风险减量服务,构建风险减量服务新模式。”此举正与ESG风险管理相契合。
一年以来,ESG保险监管框架不断完善。去年6月,原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将保险业发展绿色金融上升到战略层面。同年11月发布的《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的通知》首次明确,绿色保险是指保险业在环境资源保护与社会治理、绿色产业运行和绿色生活消费等方面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与此同时,头部保险机构也搭建起从理论研究到风险评价体系,再到产品研发及综合服务方案的ESG管理框架。
“随着绿色保险在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险+服务’的模式也越来越普遍,并成为保险公司做好风险减量管理的基石。这将导致针对客户的风险管理服务费用将越来越多,而不同于一般的市场费用,这些钱是花在客户身上的风险管理服务费,目的是降低出险概率。”浙商财产保险总精算师高云建议进一步优化“费用率”政策。
“资产端,保险业发挥保险产品的风险分担和损失补偿的功能,为ESG领域的风险提供保险保障;负债端,则应发挥保险资金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优势,将绿色发展理念始终贯穿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称。
事实上,保险资金与ESG投资天然适配,近年来,保险资金向绿色投资领域的倾斜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保险资金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登记(注册)规模近1.2万亿元。而2020年末,保险资金运用于绿色投资的存量仅为5615亿元。
那么,如何衡量和评估ESG的价值和投资回报呢?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主管合伙人沈莹从两个维度加以分析:“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ESG资产表现优于市场平均水平,并且交易倍率更高;多数投资者认为ESG评级对投资决策至关重要;高ESG评级和高估值倍数显著相关。从驱动因素来看,更多投资者和标准制定者要求机构报告ESG影响;越来越多企业积极主动地将ESG影响纳入战略和商业决策……”
当前,保险资金参与ESG投资面临着诸如“ESG投资统计数据口径不清晰”、“ESG责任投资基金数量相对较少、规模占比相对较低”以及“ESG 投资理论基础和数理模型尚处于探索阶段”等问题,需要各方共同打造ESG投资生态。
对此,新华养老保险战略企划部项目经理李敏建议:“市场端应积极进行ESG相关金融产品创新,加速能力建设,加强ESG相关研究分析,从公司战略规划、公司治理、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等各方面搭建ESG管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激励机制。监管机构则应完善ESG投资评级体系,加强信息披露监管,通过建立行业标准和共识,探索ESG投资方式创新、产品创新,推动市场健康发展。”